第2节
作者:简小酌      更新:2022-08-27 16:41      字数:4155
  听了她的话,兰香有些犹豫的道:“大奶奶,您才好了些。这会儿子冷,您受不得寒。”兰香没好意思说,她才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来,此时是禁不起半点风吹的。
  沈惜勾了勾唇角,没有再坚持。
  兰香稍稍透了口气,略略曲膝道:“奴婢去给您煎药,您合眼养养神罢。”
  沈惜微微颔首。
  待到兰香撩了帘子而去,沈惜深深的叹了口气。
  好闷,好想透口气。要知道这具身体的芯子已经不是沈惜,而是从现代穿越而来的沈曦。如果不是一心求死的话,沈惜的身子不会那么差。
  从福利院做义工回来的沈曦,倒霉的被醉驾的司机撞了,丧命于交通事故。
  沈曦不甘心,她怎么能甘心?自小就是孤儿的她,好不容易在好心人的资助下读到高中,上了大学后她拼命赚钱,赚够了生活费和学费,还能分出些钱来帮助福利院。如今才毕业,她刚刚拿到一份跨国集团的录取通知。
  锦绣前程似乎就在眼前,却被这飞来横祸硬生生的给终止了。
  她不想死!
  兴许是她的求生愿望太强烈,冥冥之中,她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她寻死,你求生,如今便都成全你们。”
  之后再睁开眼时,便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古香古色的房间里。
  旁边满脸泪痕的古装女子,又是激动又是庆幸的唤她为“大奶奶”。
  沈曦这才相信自己是穿越了,冥冥之中的那个声音所说的成全,原来是这样。她在寻死那人的身体上复活了!
  当然这样的交换是有代价的。
  最后她听到女子微弱的声音,低哑哀婉仿若哀求。一是让她善待身边的两个丫鬟,二是希望她能找到这具身体的生父,尽到奉养孝顺的责任。
  她不想死,尽管一头雾水,还是都答应下来。
  穿到这具身体上才不过一日,沈曦已经差不多了解原主的糟心生活了。
  沈惜原先只是承恩伯夫人身边的丫鬟,一次意外与永宁侯乔湛有染,乔湛便娶了她做嫡妻,她也成了人人眼中艳羡的永宁侯夫人。
  可这并不是王子和灰姑娘的童话故事。
  嫁入永宁侯府并不是沈惜幸福生活的开始,相反这是她的噩梦。
  被永宁侯府的长辈们不喜,被乔湛的妾室欺负,甚至连力排众议、顶着巨大压力娶了她的乔湛,也开始厌恶她。
  这样的日子对于本就性格怯懦的沈惜来说,无异是最大的折磨。
  死,反而是沈惜的解脱。
  沈曦悠悠的叹了口气。沈惜是死了,从今后,她就是成为沈惜,好好的活下去。
  “大奶奶,药已经煎好了。”兰香望着若有所思的大奶奶,轻声道:“您还是趁热喝了罢!”
  沈曦,不,此时应该叫她做沈惜了,沈惜抬了抬手,示意她先把汤药放在一旁。
  ******
  聚芳院。
  六月的暴雨本该下得急走得也急,谁知这一回竟如同江南春雨般,连绵起来。
  这炎炎夏日中难得的凉爽,本该让人觉得愉悦。可对于张柔娘来说,这令人神清气爽的及时雨,竟不如前几日的炎热让她舒坦。
  丫鬟们知道今日大姑娘心情不佳,各个都战战兢兢的守在一旁,唯恐大姑娘迁怒。
  “那个贱婢还没咽气?”柔娘攥紧了手中的帕子,原本秀丽的面容却因为恨意显得有些扭曲,少女清脆婉转的声音也透出些恶毒的意味。“她竟还有脸活着!”
  这话到底说得不妥,李妈妈忙在一旁劝道:“我的姑娘哟,您可不能乱说话,沈惜到底还是永宁侯夫人,您还得顾忌些!”
  “我顾忌什么?”柔娘把帕子狠狠的甩在了地上,她目光陡然变得阴冷,扫过屋中侍立的几个小丫鬟,咬牙切齿道:“莫非还要防着隔墙有耳不成?”
  “是你?”柔娘被沈惜又一次被救回来,气得几近失去理智,她目光似乎淬了毒一般,恶狠狠的盯着身前的丫鬟们,“还是你?”
  小丫鬟们忙齐齐跪下,连声说不敢,磕头求饶不迭。
  李妈妈见实在不像个样子,便做主让她们都退下。到底她从小把柔娘奶大,又一心为柔娘,在柔娘面前还是颇有几分颜面的。
  她知道自家姑娘巴不得已经命悬一线的永宁侯夫人早些咽了这口气。
  “我竟不明白,沈惜怎么还有脸活着!”柔娘气急败坏的道:“早些咽气,还能死在永宁侯夫人的位置上。莫非她还要拖到永宁侯把她休了不成?”
  李妈妈见她气急了,只得徐徐的劝。“姑娘,您且别动怒。左不过就是这几日的事情,您可千万要稳住。”
  昨日听到沈惜已经不行了的消息,柔娘简直欣喜若狂。仿佛她已经看到了乔湛答应亲事,不日她就能成为新的永宁侯夫人。
  本想意意思思的救一救,没想到竟然又把沈惜给救活了!
  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柔娘仍是一脸的愠色。
  正在李妈妈想着要怎么劝一劝自家姑娘,无论如何都要沉住气时,凝滞的空气中突然响起小丫鬟怯怯的声音。“大姑娘,夫人请您过去正院一趟。”
  柔娘心里头正不痛快,听到是母亲唤她,倒不好发作,冷哼了一声,算是应了。
  李妈妈忙亲自替她重新整理的衣裳、发鬓,这才跟着柔娘去了伯夫人刘氏院子里。
  正院。
  几个小丫鬟见大姑娘面色不善的快步走来,忙一面通报,一面撩起了帘子请她进去。
  承恩伯夫人刘氏正在开了箱子挑料子,身边围着几个管事婆子。
  “娘。”柔娘进来,神色怏怏的行了礼。
  刘氏一见女儿,便知道她心中所想。让身边服侍的人都退下,母女两个人坐下来叙话。
  “娘,您何必又把沈惜救回来!”柔娘愈发没了顾忌,抱怨道:“这样拖下去,还要等到何年何日!”
  刘氏见她急躁的模样,不由叹气道:“柔娘,素日里娘的教导你都忘了?还是沉不住气,一点小事都让你乱了阵脚。”
  “娘,不是女儿沉不住气!从她沈惜被乔侯爷送回咱们伯府后,我哪一日不是亲自去看她?就差在她塌前侍奉汤药了!”柔娘连日来的委屈都在此刻爆发,她愤愤的道:“若是她还不死,拖到被永宁侯府送了休书来,咱们家还真要管她不成?”
  柔娘的耐心早就被消磨殆尽。
  刘氏挑了挑眉,话锋一转“昨日来的王大夫,怎么说沈惜的病?”
  不提昨日给沈惜瞧病的事倒还罢了,提起来柔娘就气愤不已。“王大夫才来时,分明说沈惜已经没救了。便是勉强救回来,用再珍稀药材,不过是花银子吊着命罢了。”
  “傻孩子,这就对了。”刘氏看着柔娘,轻声道:“沈惜必须得活着。”
  柔娘惊愕的睁大了双眼。
  这跟先前说好的不一样啊!难道是娘发了善心,不要沈惜的命了?那她怎么才能嫁入永宁侯府,成为堂堂正正的永宁侯夫人?
  柔娘只觉得满腹委屈无处说。
  “起码她在咱们侯府时,必须活着。”刘氏拍了拍柔娘的手,示意她稍安勿躁。“既是永宁侯府还没下休书,哪有让她死在娘家的道理?”
  刘氏的话音未落,柔娘顿时眼前一亮。
  莫非,娘的意思是……
  “听你爹说,永宁侯那日把她送回来后,就去了真定府办事。”刘氏不疾不徐,笑吟吟的道:“这两日就回的。”
  柔娘听罢,脸上立即绽放出笑容来。
  乔湛那日把沈惜送过来,脸色可是阴沉得厉害,隐忍的交代了两句话,便拂袖而去。明眼人都能看出他是压抑着滔天怒意,到底两人为何闹到这等地步,愣是没人敢问。
  沈惜被送过来时已经形容枯槁憔悴,也让刘氏母女暗暗吃了一惊。
  这一年来,她们冷眼瞧着,乔湛对沈惜还是不错的。倒不知沈惜那样怯懦绵柔的性子,是怎么惹得乔湛大动肝火。
  沈惜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永宁侯府连问都没问过一声。且沈惜自打回来后,就如同锯了嘴的葫芦般,一问起就是捂住嘴哭,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恐怕乔湛对她已经失去耐心了罢!柔娘不无恶毒的想着,以色侍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沈惜又是那样榆木般不开窍的性子。再加上……柔娘微微一笑,暗自得意。
  “须得让沈惜死在永宁侯府,才算名正言顺。”柔娘了悟,她语气轻快的道:“这样一来,永宁侯府就得给咱们伯府一个说法了。”
  刘氏赞许的点头。
  当年她的失误,终于有法子弥补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二更~仍然有红包哟~
  第3章 前因
  “药先放着罢,我这会子不想喝。”沈惜努力模仿着原主的语气强调,病恹恹的模样,配上有气无力的声音,倒也糊弄得差不多。
  兰香想起大夫曾嘱咐过,万不可再让大奶奶情绪激动,故此便把药碗放到了一旁的高几上。
  沈惜看着一副愁眉不展的兰香,想起了她最后的心愿之一,便是要她善待两个丫鬟。看兰香这忠心耿耿的模样,比沈惜所谓的亲戚都更要关心沈惜。
  “兰草现下如何了?”沈惜的目光中不觉带了些怜惜。
  她的话音未落,兰香愕然的看向她,神情中既有激动又有心酸失落。
  这可是大奶奶出事以后,头一次问起兰草的下落。兰香鼻子一酸,泪水扑簌簌的往下落。兰草是她的同胞妹妹,她岂有不担心的!可大奶奶如今这幅光景,她只得忍了泪,避重就轻道道:“兰草留在了侯府,现下被太夫人那边的人拘着。您不必太过忧心,左右她性命无虞。”
  沈惜默然。
  也仅仅是能留一条命罢了,究竟会不会被虐待,还很难说!
  她是继承了沈惜的记忆没错,可其中杂乱纷繁,好容易才理出些头绪来。
  沈惜,原本不过是承恩伯夫人陪房之女,因生得出挑被送到了伯夫人刘氏身边服侍,算是个有些体面的丫鬟。刘氏心里很有些谋算,捡着身边姿容出众的丫鬟,让她们断文识字,琴棋书画的熏陶着,女红也请了师傅好生教导,沈惜便是其中之一。
  一年多前,承恩伯府摆宴邀了永宁侯乔湛过府,不知怎的乔湛喝醉了,在花园一角的暖阁中,沈惜亦是觉得浑身无力,稀里糊涂被占了身子。好巧不巧,被人看了个正着。
  永宁侯府是世袭罔替的勋贵之家,如今的永宁侯乔湛,不过二十多岁的年纪,却也在边关立下了赫赫战功,颇受今上的赏识。
  乔湛当时还未婚配,自然是京中贵妇眼中的佳婿。有传言说,太后想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乔湛。
  如果他与沈惜有染的消息传出去,实在是让他的名声有亏。
  沈惜感受不到原主对于这段记忆的主观判断,她封闭了所有感性的情绪,沈惜只能自己摸索去猜测。当初两人有染,恐怕跟承恩伯夫人刘氏,脱不开干系。
  哪有那么多凑巧?事情发生在承恩伯府中,刘氏想要做些手脚简直易如反掌。
  刘氏的精心谋划果然成了。
  可偏生乔湛敢作敢当,当场便说是他的错,要娶沈惜过门,以嫡妻的身份来补偿她。
  他的决定让满京中的世家都为之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