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不懂形势惹的祸
作者:黄小招      更新:2022-08-31 05:38      字数:2402
  高洋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太子高殷继位。
  这一继位,没想到成了他的噩耗。
  高殷自幼机敏聪慧,尤其喜欢读汉人书籍。
  高洋认为高殷像汉人,不像自己,想废掉他,改立次子太原王高绍德为太子,但在杨愔的劝阻下没有实行。
  高殷,是一个与他父亲完全不一样的人,他的父亲残暴好酒,而他正正经经,只是爱好读书。
  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冬季,高洋召集朝臣中的文学士和礼学官在东宫宴会,命令用经义提问答问,并且亲自临听。高殷一边笔记一边追问,使在座的人十分感叹。
  高洋出行晋阳,由皇太子高殷监国,他召集各儒生讲授《孝经》。还请杨愔传旨,问国子助教许散愁:“先生活在世上靠什么自谋生计?”许散愁回答说:“我从年轻时以来,不上姣美男童的床,不进入少女的房间,衷心信奉图书典籍,不知衰老将要到来。平生的胸怀抱负,就像这样而已。”
  高殷听了,非常赞赏,说:“颜渊缩进屋子号称贞节,柳下惠坐怀不乱,都不如这位老翁白了头也没娶妻啊!”于是,赏赐他绢百匹。
  这体现了高殷对高尚品德的称赞,也体现了他是一个非常仁善的人主。
  高洋有一次登临金凤台,命令太子高殷亲手诛杀囚犯。
  高殷是个仁善的人,如今要亲手杀犯人,他哪里下得了手?当下心生怜悯,面露难色,几次都不能将犯人的头砍下。
  高洋见了大怒,拿起马鞭将高殷抽了三下。
  高殷被这样一抽,心下害怕,吓得从此口吃,精神时常恍惚。
  他就在残暴的父亲下面慢慢熬着,终于熬到了父亲的去世。
  天保十年,公元559年十月十九日,高洋暴毙,皇太子高殷在晋阳城宣德殿即位,大赦天下,令杨愔、燕子献、宋钦道一同辅政,内外百官的官阶增加一等,失去官职、爵位的,可以恢复。十月二十六日,尊祖母皇太后娄昭君为太皇太后,母亲皇后李祖娥为皇太后。
  杨愔得到了高殷的重用,他也开始大展身手,决定全面的改革来整顿政治秩序,加强皇权。
  他首先以身效法,奏请高殷免除他的开府封王爵赏,然后诏令全国七十岁以上的军人授予名誉职位,六十岁以上的军官以及重病不胜其职的,一律让他们退休,并且大张旗鼓将那些无才无德、靠贿赂上台的人全部黜免。
  他的这样一整顿,朝野为之哗然,那些被黜免下来的佞幸之徒心怀怨恨,纷纷投靠到二王,即高演、高湛手下 ,寻找保护伞。
  高殷让杨愔如此整顿朝政,其实,体现了他们的愚蠢,那就是,不懂形势。
  高殷刚刚继位,地位未稳,最应该做的事,就是稳住各种势力,而不是去和它们对抗。
  杨愔的整顿朝政,加强皇权,正好和各势力冲突,所以,加深了皇帝与其它势力的矛盾。
  而其它势力,就是指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和太皇太后娄昭君的势力。
  他们在朝廷里面有很多人,可是,杨愔这么一整顿,把他们都整顿了,直接威胁到了他们的权力。
  乾明元年,公元560年,杨愔和高殷密议委任高演、高湛为刺史,实际上就是要架空他们亲王势力,加强皇权。
  平秦王高归彦开始也是高殷、杨愔同党,可是后来,他背叛了!因为,他权衡利害,觉得高殷年幼,势孤力单,因而背叛,将高殷和杨愔的密谋,全部告诉了高演和高湛。
  高演和高湛听了这消息,勃然大怒,决定将计就计,利用去尚书省“拜职”赴任的机会,带兵数千,在宴席上动手!
  杨愔不知道,以为他们乖乖去任职刺史,非常的高兴。
  哪里知道,他们在宴席上,突然暴动,把杨愔拿下,并且对他拳杖交加,把他打得血流满面!
  高演和高湛打完杨愔,然后披坚执锐,押着杨愔等人去见高殷。
  他们走到东阁门,都督成休宁拔出宝剑,厉声阻止二王等人闯入。
  但周围的卫士一见二王到来,平时收了他们的好处,同时知道高殷不是高演和高湛的对手,当下纷纷扔下手中的兵器。
  成休宁一看孤掌难呜,只好长叹一声作罢。
  高演和高湛等人进入大殿,向太皇太后娄昭君条陈杨愔等人的“罪状”。
  太皇太后和高演他们是一伙的,听了他们的话,气得大骂高殷的母亲李祖娥说:“我们鲜卑人,难道还要受你这个汉人老妇的摆布!”
  李祖娥赶忙跪在太皇太后面前谢罪。
  高殷见杨愔被抓,自己仓促不知所措,更兼兵临城下,太皇太后也站在高演和高湛那一边,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八月初三,太皇太后娄昭君下令废黜年少的皇帝高殷为济南王,食邑一郡,出居别宫,高演即位为帝。
  不久,孝昭帝高演密令高归彦去将高殷杀害,时年十七岁。
  高殷做皇帝仅一年时间,就被杀了,以他的为人和好学,实在可惜。他的死,就在于他完全不了解形势,就敢做违背形势的事情。
  高洋可以乱杀人,可以夺取了任何人的职位,那是因为他早年征战南北,手里有实力,别人都不敢惹他。高殷新上位,什么实力都没有,就敢做出罢免高演和高湛权力的行为,那简直就是去捅马蜂窝,有死无生!
  所以,一个人,做出什么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掂量一下眼前的形势。如果形势不允许你这样做的,你强行去做了,除了给自己带来危害之外,一点好处也捞不到的。人的成功,总是因为他掌握了形势,然后,顺势而为。
  李百药在《北齐书》中评价他说:“帝聪慧夙成,宽厚仁智,天保间雅有令名。”对他最后的结局,深为惋惜。
  李延寿在《北史》中认为高殷致败的原因是:“济南继业,大革其弊,风教粲然,搢绅称幸。股肱辅弼,虽怀厥诚,既不能赞弘道德,和睦亲懿;又不能远虑防身,深谋卫主。应断不断,自取其灾。臣既诛夷,君寻废辱,皆任非其器之所致尔。” 说高殷虽然有雄心壮志,要改革,可惜所任之人,不是真正的人才,这才导致了失败。
  实际上,杨愔等人,确实是害死皇帝的人。高殷年纪还小,只有十六岁。你要他十六岁的孩子就掌握了形势,那是很难的。可是,杨愔做宰辅半辈子,应该了解形势,不能做出违背形势的事情啊!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杨愔“非其器”,直接把皇帝给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