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节
作者:
桃花露 更新:2022-09-01 00:10 字数:4235
更何况还有土豪劣绅们圈占土地呢!
所以开海路贸易,势在必行。
又因为各大利益家族参与,祖宗之法的阻碍就变得不那么强硬,林重阳当初的那篇文章也被人拿出来当理论依据。
祖宗之法是以强国为根基的,祖宗之法是为了强国,一切有利于强国的措施都是维护祖宗之法。
所以,哪怕有反对者也被压下去,根本不需要林重阳上阵。
甚至有人骂他,就有更多人出来对骂,加上一个新年的缓冲,事情就顺利了很多。
林重阳知道,说到底还是民心所向,而非一人之力所为。
按照沈老爷子的意思,除了他上疏,李固等六部堂官们也多有上疏支持山东开设市舶司的。
李固高瞻远瞩,还提出了一条建议:山东开设市舶司,以后山东海船出港,南下北上,都是优势。
山东出海南下北上,这个林重阳在大朝会讲解舆图的时候略微提过,为的是给他们一个印象,只要海船可以北上,那以后蒙古人或者什么人作乱,根本不是问题,他们可以直接在海岸线登陆,两线作战,那游牧民族就不是问题。
对于和蒙古人常年打交道的皇帝来说,能够压制蒙古人,就是一个很大的好处。
皇帝自然同意。
至于教坊司赐宴的事儿,事后并没有什么浪花,就好像只是一场赐宴而已。林重阳听说教坊司的司正被撤职,换了一位,但是这跟他们就没关系了。
林重阳在家休假休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三开始,清华学院和奇技馆合作,在学院门外也办了一条花灯街,让人来这里赏灯、猜字谜,纯粹就是游戏,并没有摆摊的。
十六那些花灯就被拆掉,却也没有收起来,而是直接被一些商铺给买走,挂在店里,气派又好看,而且花灯跟林状元还有关系,名气更大。
所以非常抢手。
林重阳陪着他爹妈、弟弟,在家里玩得不亦乐乎,还寻思是不是继续玩到二月二龙抬头呢。
结果十六这天就接到了李固的书信。
李固打发了自己的小厮来送的,“速回四夷馆。”
林重阳看情形好像有什么事儿呢,不好再拖延,换了官服骑车带着王铁去四夷馆,李苗一直都住在四夷馆看情况呢,所以他虽然不上衙消息都知道的。
到了四夷馆,才发现这里人来人往,真是前所未有的热闹。
简直是了!
张教授和邵译官等人立刻围上来,兴高采烈地拉着林重阳,“林大人,大喜,大喜啊!”
林重阳一头雾水,什么大喜,自己又没结婚,说什么大喜啊。
这时候李固就派人出来问林侍讲来了没有,林重阳赶紧过去。
见了李固,林重阳上前行礼,却被李固扶住了手臂。
“重阳,陛下对我等委以重任,定要精忠报国,鞠躬尽瘁啊。”李固的脸都发光,红扑扑的。
林重阳笑得很配合,心里却嘀咕李大人这是怎么啦,怎么这样激动呢,连精忠报国、鞠躬尽瘁都出来了,他都有点汗颜,这话怎么都听着有点不大好意思啊。
他随李固进了正堂,落座,听李固说了一通才明白怎么回事。
原来他又升官了!
林重阳懵了,皇帝不是看不上他么,不是给小鞋穿么,怎么还又升官了?
林大人又升官了,正六品的侍讲依然任着,却要兼职一个新职位——海事馆提督,从五品!
又升一级,别人起码要在翰林院做满六年九年才能得到的升迁,林侍讲过了个年,就又升职了!
这速度,比火箭也慢不了多少了。
不只是四夷馆,整个翰林院、文官系统都震动了,尤其是那些熬了十年八年才挪动那么一级的官员们,简直要哭死在厕所里。
林重阳有点蒙。
李固春风满面,高兴得合不拢嘴,拍着林重阳的肩膀,“重阳啊,好好干。”
林重阳拱手,“大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218章 婚事【一】
李固笑道:“陛下经过深思熟虑, 与内阁再三商榷, 决定设立海事馆, 由……嗯,由咱们四夷馆提督, 你为海事馆提督, 下辖胶澳、宁波、泉州两个市舶司,以及通州和南京等四个造船厂。”
说着他就拿出任命诏书, 宣旨以后对林重阳笑道:“陛下对重阳寄予厚望啊。”
林重阳顿时很感动, 真的是厚望, 就是皇帝你厚望就厚望, 你干嘛还来那一处啊。
林重阳被寄予厚望,为了有利于他开展工作, 皇帝还给他找了个靠山——李固。
李固擢升礼部尚书, 兼东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从此成为内阁的一名成员, 且他还管着四夷馆,也就是林重阳直接对他汇报。
李固则要向皇帝或者东宫汇报。
毕竟现在皇帝身体抱恙,海事馆事务繁杂,皇帝不可能事无巨细全都过问, 就交给了太子殿下。
另外造船厂以及市舶司的官员任命也有了结果。
在勋贵以及各大势力争破头的时候,皇帝亲自点选了官员名单。据说最开始每次内阁送上去的人选,皇帝看过以后都不满意,两次以后就拧着眉头:“翰林院那么多进士出身的优秀官员, 怎么不在列?”
大家这才知道皇帝原来是早有人选,于是索性就将翰林院一干人全都报上去,让皇帝自己选。
皇帝这一次满意了,选的不亦乐乎,赵文藻、陆延、蔡康、吕明宪等人都在之列。
不仅他们,还有庄继法和蓝琇等也在内。
最后蓝琇以原官职兼任通州造船厂的监事,庄继法和林毓隽、蔡康被派去另外两座船厂,而赵文藻则是胶澳市舶司的市舶使,陆延为宁波市舶司的市舶使。
原本市舶司是隶属于户部,而市舶使原本由地方官兼任后来改中宫宦官和地方官一起管理。
如今泉州市舶司渐渐有脱离朝廷掌控的嫌疑,每年进贡给皇帝的银子大幅度缩水,皇帝自然不爽,就借四夷馆想建议朝廷推行海事的机会,重新洗牌。
只要另外两处市舶司发展起来,泉州的影响就会减少。
而且现在市舶司归四夷馆,而海事馆的账目到时候直接对太子和皇帝负责,无须经过户部,这样皇帝可以调动的银子就多了一大笔。
哪怕是皇帝,手里有银子腰杆子也要硬气许多。
这一次皇帝居然全部启用新人,且大部分还是无用社的,这无疑给了官场一个信号,庚戌年的这一科进士们,迎来了好日子!
因为去往市舶司的市舶使身边,还会有两个翰林院的进士做副手,另外有四夷馆的翻译、清华学院的会计生陪同,可以说配备豪华。
造船厂的一样如此。
地方如此,京内的海事馆也要如此。
除了林重阳这个提督,还需要大量的人手,这些人有的从六部调派,还有的直接从翰林院、四夷馆选拔,一些没有品阶却又不可少的办事人员,甚至直接从清华学院的学生里选。
不走朝廷俸禄,海事馆直接雇佣他们,反正海事馆只要开着,就只会财源滚滚,钱根本不是问题。
弄清楚这些,那些低级官吏自然是削尖了脑袋想往海事馆钻,只可惜林重阳把关甚严,除非是懂天文地理、航海、翻译,否则免谈。
于是一些勋贵之家或者官宦之家,都开始把自己科举无望的孩子往清华学院送,想要以此作为晋身之道。
林重阳自然不会一律拒绝,但是也提高了门槛不是什么人都收的,首先你要好学,其次你要有兴趣,如果仅仅是将清华学院当一个跳板,那对不起,你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吧。
民间送来的学生,都是有一定天赋被发现举荐来的,然后通过考试,确定他们有兴趣有耐心有毅力又能吃苦,所以才会被留下来的。那官家子弟自然也要如此,没有后门可走。
林重阳也没时间去管那些事儿,反正清华学院有沈老爷子坐镇,有林大秀等人把关,他也不用多操心。
他忙海事馆的事情都已经要疯了!
真的是要疯了。
自从李固宣读了皇帝的任命诏书,他甚至都来不及写谢恩表,就被各种事务给埋了起来。
赵文藻、陆延等要去上任,他们连聚会的时间都没有。林重阳寻思皇帝原来早算到了,教坊司就是给他们的庆功宴加上践行宴会,那时候不知道深浅,结果白白浪费了。
哎,早知道那时候把酒言欢多好,不用像现在那样,听说兄弟要走了,结果腿都拔不出去!
那些人也不是孤立无援上任的,每个人配了一小队锦衣卫,不知道是为了保护还是为了监视,估计两者兼有。
另外海事馆也有武力支持,那就是叶斌靖宁侯率领的府军卫,同时叶斌负责从京师三大营以及地方卫所选拔可用人员,在各船厂附近操练大明水师。
一切练兵费用由市舶司、海事馆负责。
第一年则从当地募集资金,然后按照各家投钱多寡来确定他们在皇家海外商队中可以携带的货物数量。
这中间有个非常详细的换算方式,既能让国内商人们赚到大钱,又不会让朝廷吃亏。这个模式最初就是皇家出船出水师护卫,你们各家自己带货物,咱们一起发财。
当然,要建立这么一支皇家海外船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启动资金,这个就要你们帮帮忙啦。
这一年,南下的驿站,有百分之八十是给海事馆送信的。
这年朝廷和蒙古的谈判也有了结果。
二月中旬,蒙古人同意互市,羊毛源源不断地运来,京城的纺织厂一再扩建,羊毛呢、羊毛毡等毛织品又不断地销往国内以及海外。
随即蒙古人也要求互市的商品里,除了铁器、茶叶、布匹、玻璃以外,也要加入毛纺织品,因为虽然他们自己有毛毡这些毛纺织品,却没有清华学院毛纺织厂出产的质量好。
大明来的搭建帐篷的毛毡,挡风、防水、防潮,性能更好。做御寒衣物的毛毡、羊毛呢,也更加厚实暖和,让蒙古人如获至宝。
这样的话问题又来了,他们本来就没有多少物资,靠着马匹、毛皮这些和大明互市,现在他们把羊毛卖出去,回头还得高价再买回来,简直……一口老血。
他们就暗搓搓地想要搞大明的技术,所以打着觐见大明皇帝的皇子,要求派人来考察、学习,想要偷师。
因此,连和蒙古的互市也开始牵扯到林重阳,海事馆帮户部分担了一部分互市的责任。
慢慢地,户部的商贸事务就会往海事馆转移,而他们专心负责天下农税等于土地相关的事务。
从年后一直忙到六月,林重阳终于喘了口气。
差点憋死。
集中了几处造船厂,将之前的大中型船只集中起来,凑了三十艘大船,二十艘中型船,第一支皇家海外商队正式成型。
各地的货物集结完毕,六月下旬,满载货物的几十艘大船出海离港,先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远航,熟悉航线,了解沿途的土著。
史书记载这一盛况,六月二十,炎热,通州港风平浪静,六七十艘大船出海,大船满载货物,吃水极深,船帆林立,遮天蔽日
大船上炮口森森,水师铠甲铮铮。
这是一支远征军。
后世将这一支大明皇家商队定义为远征军,打着行商的名义,在海外占据无人岛屿,然后流放犯罪官民至此,扎根劳作,百年后给他们脱罪民之身,给予平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