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冷嘲热讽
作者:
清岚如水 更新:2022-09-01 05:59 字数:2379
乐乘是乐毅的侄子,当年曾随叔父弃赵投燕。
乐毅率五国联军直捣临淄,使齐愍王失国丧身。
论说做为愍王的女儿,威后对乐氏应该恨之入髓。
但乐氏几代在赵为将,也曾立过不少大功,瑕不掩瑜。
乐乘归赵后,赵孝成王封其为武襄君的爵位,仍是个独挡一面的将才。
指挥过几次战斗虽有胜有负,却都谋略相当,没什么失误。
所以赵威后站在赵国的立场上,并不计较个人恩怨,对他仍然恩宠有加。
与廉颇不同,乐乘对“阏与大胜”当面夸赞几句,背地里却很不服气。
在庆功宴上闲谈时,就曾用嘲讽的口气撇撇嘴:
“什么大智大勇?碰上胡伤,侥幸罢了!”
廉颇永远是“廉颇”,张口就把他顶了回去:
“侥幸?如果是你、我去打这一仗,能侥幸吗?”
乐乘冷冷地把一只鸡腿塞到他的嘴边:
“老将军醉了,压压酒吧。”
廉颇当然没醉,却也不愿再与他继续争辩。
咬住鸡腿慢慢咀嚼,不过,乐乘却在他的印象中留下一个不愉快的阴影;
从此后,乐乘对他的态度也骤然降温,在朝中议事,总是明显地支持赵奢反对他。
赵奢与廉颇的关系本来不错,对廉颇在“阏与”之战的观点上与自己有分歧,也能够给予谅解。
但一举成名的人往往过分自信。
从自己切身感受出发,他认为秦并不可怕,只要敢打、会打,就有战胜的可能。
所以建议赵惠文王乘胜联络各国再举合纵之旗以求灭秦,永绝后患,且可使天下朝赵……
廉颇则认为在自己的国力尚未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图谋秦国并不现实。
以前几次“合纵”之所以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各国都只顾自己的利害得失,达不到真正的团结联合;
一方面也是缺乏坚强的实力做后盾。
既形不成“霸主”那样权威性的统一领导,又不能给受到秦全力攻击的薄弱环节提供可靠的有效支援。
赵虽然一战胜秦,但威望和实力都还不足以成为六国的领袖。
所以现在还应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退守自保的战略。
以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为主,不宜主动出击。
赵奢的满腔热情,被廉颇浇了一头冷水,心中的不快可想而知,不免讥讽道:
“将军老矣,勇气全消,不能雄飞,只得雌伏啦!”
捧后起之秀的新贵,是人之常情,又有乐乘倡导,众人随之附和。
冷嘲热讽,使廉颇难以招架。
廉颇本以能征善战称雄,如今却被讥笑为“怯懦”,虽然自以为是为赵国深谋远虑,怎奈有口难辩。
如果蔺相如还在朝中,一定能论出是非曲直。
可叹自己一介武夫只会抡刀弄枪,没有蔺相如的配合,在舌战中就只有连连败退。
蔺相如听了,心急如焚。
他非常清楚,这种“窝里反”,不仅仅是使廉颇受到打击陷于困境,更重要的是将给赵国带来负面影响。
而自己又不能亲自上场去挽回局势,一急之下,又连连吐血不止。
吓得廉颇再也不敢向他学说朝内的纷争了。
不出所料,在郭开挑拨离间的作用下,这次“意见分歧”,终于演变成个人恩怨的斗争。
对秦的策略是攻还是守,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
其实,引起这场“斗争”的郭开,对于“攻、守”都没兴趣,他的目的只在于搞垮廉颇。
“将相和”后,廉颇已看清了郭开的丑恶嘴脸。
有一次,他又不识时务地挑拨两人的关系,廉颇一怒之下,当着众门客的面把他臭骂一顿,赶出家门。
但郭开并没有流落街头成为乞丐。
凭着他这几年串宅门结下的“人缘”,他能在这家混一年,那家吃半载。
管他什么“上客、下客”,偌大一座邯郸城,在哪儿都能找到“衣食父母”。
但和青少年时不同,他已不再是只想填饱肚子的“小混混”。
捞取了一些政治资本后,现在他要寻觅的是向上爬的阶梯。
“茅屋出公卿,将相宁有种?
我郭开为什么就得低三下四地活一辈子?”
在红尘世界里,他相信自己能混出个“人样”来。
确实,战国时代并不太注意人的家庭出身,很少调查他三代以上的历史和社会关系。
“重在表现”给各种人的发展都提供了各种条件。
只要你善于抓住机遇,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就有希望走向自己的目标。
赵奢如日中天,郭开又通过朋友介绍,成为马服君的门客。
当他嗅出赵奢与廉颇之间有分歧后,觉得时机已到,便施出自己的本领,故伎重演。
于是赵奢耳中就源源不断地传入廉颇怎么贬低他的言论:
什么“侥幸取胜”啦;
“全是许历立功、马服君冒功邀赏、不劳而获”等等。
无论出自谁口,都记在廉颇名下。
而且汲取过去的教训,郭开的手法更加纯熟,尽最大可能不把自己牵涉进是非的漩涡。
遗憾是在赵奢对这些谣言半信半疑之际,乐乘等朝廷重臣竟对中伤廉颇的这些流言蜚语含蓄地做了旁证。
郭开这类人物最突出的本领就是善于在某些“事实”中掺进大量编造的假话。
再掌握住人的心理弱点,抓住时机,以被歪曲了的只言片语为依据,突出“假”的部分。
使之听起来合情合理,再反复传播。
时间一长,“谎话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的效应便逐步产生作用。
赵奢是战争中的英雄,但英雄也是人,也不是“完人”,也有弱点。
尤其是在自认“问心无愧”竟受到诬蔑的情况下,这些弱点就更易于被人利用。
赵奢与廉颇的裂痕越来越深,对郭开则越来越信任。
他可以识别许历这样的英才,却看不透郭开这种小人的奸诈。
并非因他过去聪明现在糊涂,而是主、客观形势起了变化!
许历为了战争的胜利这一共同目标,不惜冒“违令者斩”的风险进言献策。
仅对这个勇敢,赵奢对他就已经相当钦佩。
更何况他的建议既符合战事的需要也适应赵奢的思路,怎能不受到重用?
相对来说这样的英才较易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