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中华帝国的全球战略布局
作者:巡洋舰      更新:2022-09-03 17:17      字数:6375
  巴尔干地区的火药桶正在急剧恒温,意大利跟法国解决了北非的黎波里殖民地的利益划分问题,英国将意属索马里归还给意大利,俄国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殖民地扩张,这样一来,意大利跟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使得意大利在未来可能的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中保持中立。
  协约国的战略目的达到,这令德奥同盟感觉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意大利和协约国的暧昧关系传至德国高层接受讨论,但德国高层依然认为意大利还是忠于同盟国的,尽力拉拢意大利,保持跟意大利的良好关系。
  不过,这并不能缓和意大利向协约国靠拢的局面,因为奥斯曼帝国在意土战争、巴尔干战争之后,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英国认为夺回埃及的时机已到,于1910年12月3日大举向埃及苏伊士运河地区增兵30万,并对奥斯曼帝国声索埃及领土主权,要求奥斯曼帝国将埃及归还给英国。
  法国、俄国、意大利支持英国对奥斯曼帝国开战,而土耳其不得不向同盟国求援,加入同盟国的意愿更加强烈了。意大利反对土耳其加盟同盟国,而德国希望拉拢土耳其,于是双方因此而不欢,造成意大利更加对同盟国失望,进一步向协约国靠拢。
  但德国未能帮助土耳其守住埃及,从1910年12月18日开始,英法海军封锁了地中海,阻止任何国家向埃及增兵。德奥两国计划向埃及增兵,帮助土耳其守护埃及,但是意大利不合作,未能提供海军支持,结果单凭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的海军根本无法跟英法海军相抗衡,增兵计划告吹。
  公元1910年12月20日,英土战争爆发,三十万英军携带1300门大炮,50架飞机,30艘飞艇向开罗进军。
  驻扎在埃及的只有开罗兵团4个师,因为土耳其内乱,埃及守军守旧派一直和执政的青年派不和,导致他们的军饷和武器装备未能得到更新,经费也不足,结果在开战第一天,英军的侦察机便查清了土耳其军队的布防情况,二十万英军正面牵制土军,三万英军从右翼佯攻,七万英军从左翼迂回穿插,在飞艇的炸弹猛轰下,左翼土军第十七师被击溃,造成土军开罗防线全面崩溃。
  土军不得不后撤,收缩防线,英军主力乘胜追击,于第二天占领开罗。
  在苏伊士运河区的德军共有一万余人,他们虽然很想帮助土军作战,但是德国政府在这一刻突然向英国势弱,命令在苏伊士运河的德军不得离开运河自治区,防止给英军借口攻占运河。
  就这样,土耳其军队孤军作战,而本土的土耳其政府青年派更是希望借英国的手除掉在埃及的这些不听话的土耳其军官们,拒绝发兵增援,坐视四个土耳其师被英军消灭。
  12月24日,英军在亚历山大西南沙漠地区包围了土耳其军队残余约两万余人。土耳其军队陷入十几万英军的重重包围,突围无望,但依然抵抗。
  而英军上下都要过圣诞节,于是英军统帅向土耳其军队指挥官莫腊德中将提出纳降条件,将给与投降的土耳其军队人道主义待遇。
  莫腊德突围无望,苦等本土土耳其政府军增援也变得不可能,于是率领部下投降,英土埃及争夺之战立时五天便结束了,成为二十世纪最为快速的一场战争。
  埃及在土耳其手里得而复失,令奥斯曼度过痛心疾首,于是加紧了加入同盟国集团的谈判。
  1911年1月初,德国顶着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反对压力,依然决定让土耳其帝国加入同盟国。做出这个决定,主要是德国希望打通陆上通道,打通巴格达铁路至波斯湾出海口,从而打破英法对德国的海上封锁。奥匈帝国虽然不满德国的做法,但是土耳其政府决定不再追讨奥匈帝国侵占的土耳其领土,使得奥匈帝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不过意大利却态度十分不满,加上协约国从中挑唆,使得意大利对同盟国的最后一丝好感也消失。
  当初意大利加入同盟国,主要是因为跟法国在北非殖民地的冲突所致,如今意大利跟协约国的矛盾全部解除,同盟国对于意大利的重要性已经不存在了。于是在1911年1月的同盟国柏林会议上,意大利明确表态,政治上继续维持同盟国的约定,但是军事上,意大利没有续签出兵协议,将不参与同盟国的集体军事行动,除非意大利也受到军事威胁。
  这样,意大利跟同盟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名存实亡。
  德国意识到意大利已经背离了他们,但是不到最后一刻,德国还心存侥幸,因此没有对意大利施压,希望有一天意大利回心转意。
  德国希望他的强大军事实力能够让意大利回心转意,于是跟英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更加激烈。
  1910年,受中美两国大规模海军军备竞赛的刺激,英、德两国海军之间建造超神弓型战列舰的军备竞赛也进入了狂热状态。
  英国人声称德国每增加建造一艘主力舰英国就将造两艘作为回应。传闻德国正计划从中华帝国进口更大口径主炮和增加装甲防护的超神弓型战舰,而英国也感觉到了中华帝国为希腊海军建造的16门15英寸主炮口径的变态版超神弓战列舰的巨大压力,英国海军认为德国本土没有能力研制15英寸大口径主炮,因此肯定会从中华帝国进口,于是英国海军为巩固其在火力方面对德国海军的优势地位,在新任海军大臣丘吉尔的极力主张下,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在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安装15英寸口径主炮取代原先的13.5、14英寸口径主炮。
  出于保密原因实验用大炮被称为“14英寸炮”,为了赶进度15英寸口径主炮的试制与制造同时进行,炮术专家海务大臣费舍尔亲自监工,确保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舰体完工下水时,15英寸大口径主炮能够及时装舰。
  由于主炮重量较大以及威力提升,所以伊丽莎白女王级比英国海军之前建造的战列舰减少了一座主炮炮塔。通过长时间对中华帝国各级战列舰的研究之后,英国海军喜欢中华帝国的4座双联装主炮炮塔在舰体前后对称采用背负式布局各布置两座的布局,对于中华帝国新式的三联装主炮布置方案,英国海军工程师们未能得到相关技术参数,所以不敢确定其可靠性,害怕被中华帝国故意误导,所以未开发三联装火炮系统。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减少主炮以及主炮塔数量所节省舰体的空间和装甲重量,用来加强动力系统,提高防御装甲的厚度。
  这样,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获得了8100吨的装甲重量,可以安装13英寸装甲。
  原本英国海军认为英国的表面硬化钢技术不如中华帝国的中华特种钢和德国的克虏伯钢,而中华帝国的汉武大帝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和重点部位的装甲都达到了343毫米,英国的15英寸主炮勉勉强强可以威胁对方。而中华帝国使用的主炮装药已经实现了黑索金高爆炸药来装填,而英国的主炮弹药还只是改进型的棉火药,威力不如对方。这样,一旦中英海军交战,汉武大帝级战列舰的14英寸炮弹可以轻易的撕开伊丽莎白女王级的13英寸装甲。
  然而,英国的政客们似乎被德国人给逼疯了,好了伤疤忘了疼,已经不把中华帝国当做头号敌人。英国议会的政客们于1909年夏天去了一趟北京,同中华帝国执政党民生党,在野党民主党和民权党之间展开的全面交流对话,中华帝国三大党派都承诺中华帝国政府不会干预欧洲内部事务,这从中华帝国没有干涉巴尔干战争、意土战争、英土战争中可以得到充分证明。中华帝国的地中海舰队仅仅装备了十几艘老爷式的前神弓型主力舰,不对欧洲各国海军产生威胁,中华帝国大西洋舰队的主力战列巡洋舰业已被部署到加勒比海,而且中华帝国的大西洋舰队的主要对手是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还有,中华帝国没有跟德国续签中德同盟条约,这就是对英国的最大让步。
  经过中华帝国三大政党的表态,英国议会认为中美两国的大规模海军军备竞赛足以证明中华帝国无心插手欧洲事务,不会以英国为敌,中华帝国的敌人是美国,因此英国议会认为,既然他们可以跟法国和俄国这两个几百年的敌人成为盟友,那么也可以原谅中华帝国曾经对英国的伤害。
  部分英国议员指着联合内阁被中华帝国吓怕了,卑躬屈膝的当奴才,但是联合内阁反驳说:“我们发动鸦片战争也曾经给中华帝国造成半个世纪的伤害,相比较而言,中华帝国报复我们一次也是值得理解的。如今中英两国彻底解决了不平等条约和领土主权带来的争端,只要双方和平共处,未来中英关系将会更好。”
  英国联合内阁的表态,实际上是安抚中华帝国,他们不希望英国内部的反华声音刺激中华帝国插手欧洲事务。只要中华帝国不插手欧洲事务,那么英国政府就可以忘记中英仇恨。
  当然,在国家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英国这样做也是正确的,得到英国议会大多数议员们的支持。
  就这样,英国政府相信中华帝国不会插手欧洲事务,因此英国海军的作战目标也就不再以中华帝国海军为主要竞争对手,而是放在德国海军身上。所以,英国海军部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装甲不已中华帝国汉武大帝级为作战对象,所以当初的14英寸装甲被进一步削减为13英寸。防护方面重点增强要害部位的装甲。
  当然,英国人削减装甲已经不是这一次了,英国的任何一款战列舰,其装甲都是跟主炮口径不对应的,比主炮口径小得多。
  英国人这样做,主要是英国海军喜欢高航速带来的战术机动能力,他们认为海战中,只有速度比对方快,那么才可以抢占有利的射击阵位,才可以压制对手。所以英国的这种思想导致英国海军的战列舰都有装甲比别国同级别战列舰的装甲薄的特点。
  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她是英国首批全部以燃油锅炉为动力的战列舰,不仅有助于航速提高,燃料补给十分简便,其最高航速已经接近英国海军早期建造的战列巡洋舰,达到25.5节,由此英国海军在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之间又加入了一个新名词,称为“高速战列舰”。
  伊丽莎白女王级采用长艏楼船型,16门6英寸口径副炮安装在舰体艏楼和舰体后部,伊丽莎白女王号试航时发现舰体后部两舷的4门副炮位置较低(炮位比其他副炮降低一层甲板),高速航行时因受到海浪的影响无法使用,随即撤装。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无论是火力、航速还是防御装甲都比之前建造的无畏级战列舰有显著的提高。
  伊丽莎白女王级首舰伊丽莎白女王号1910年5月21日开工。同级舰4艘:伊丽莎白女王号(hms queen elizabeth)、厌战号(hms warspite)、巴勒姆号(hms barham)、勇士号(hms valiant)。
  原本英国议会认为,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设计航速已经达到了25.5节,传统的战列巡洋舰的航速已经没有优势了,因此英国议会本想取消在伊丽莎白女王级基础上改进战列巡洋舰的计划。不过,海军大臣丘吉尔坚决反对,他时刻记着当年在开普敦时,中华帝国大西洋舰队的战列巡洋舰封锁英国补给线给英国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战略被动,尽管中英关系已经改善了,但是丘吉尔是个记仇的主儿,他认为中华帝国从来都不按照常理出牌,必须要防着他们,因此继续建造战列巡洋舰,只要把战巡的航速提高至31节以上,那么就可以拉开跟快速战列舰的差距了。另外,丘吉尔认为,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严格上算不得一级战列舰,只能是特级战列巡洋舰,因为她的装甲并非安装该级所需的15英寸的战列舰装甲,如果她安装15英寸装甲的话,速度根本达不到25.5节,能有22节就不错了,所以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出现,不能说明战列巡洋舰过时了。
  丘吉尔的解释得到了海军部的支持,英国议会的议员们也认为虽然不把中华帝国当中头号敌人了,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中英大西洋海战的一边倒屠杀事件,英国议会最终批准了丘吉尔的战列巡洋舰计划。
  于是英国海军便开工建造四艘声望级战列巡洋舰,依然是按照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降低装甲增加锅炉使得声望级战列巡洋舰的航速达到了31节,但是英国海军因为蒸汽轮机技术还达不到要求,为了保证这个航速,不得不大幅度削减装甲厚度,最终只有228毫米,比老式的大型装甲巡洋舰的装甲还薄,成为该级战列巡洋舰的致命弱点。
  德国海军的间谍截获了英国海军建造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和声望级战列巡洋舰的计划后,立即展开应对之策。
  1910年间,德国《1910年海军法案》规定,德国海军将开工建造四艘巴伐利亚级超神弓战列舰,以应对英国开工建造的四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双联装主炮炮塔采用与伊丽莎白女王级相同的船体前后对称各布置两座背负式的布局。设计了坚固的三脚桅,桅楼上设立射击指挥仪。巴伐利亚级侧重防护能力,其舷侧和水平装甲厚度都超过英海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装甲总重比较伊丽莎白女王级多出约1000吨,而且防护范围更为全面。
  原本担心战时巴库的石油被俄国禁运,英国封锁海上交通线,使得德国的油轮无法将美国和波斯湾的石油运回德国,因此德国海军将该级舰动力系统全部使用燃煤型锅炉。然而,随着中华帝国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里租界了科威特和伊拉克地区之后,陆续在这两个地区开采出来大量的石油。中华帝国暗中向德国透露,一旦爆发战争,中华帝国将会从海路和陆路分别向德国供应原油或者成品油的。
  当然,中华帝国是唯恐世界不乱,生怕德国不敢开战而不得不将这个秘密告诉给德国政府。德国政府得到中华帝国的保证后,决定让中华帝国入股巴格达铁路,一方面可以通过陆路从中华帝国的科威特、巴格达的石油区运输石油回德国,另一方面巴格达铁路如果完全由德国控股的话,那么很可能在战时会找到协约国的攻击和破坏。而德国一心想把中华帝国拖下水,加入同盟国行列,因此德国将巴格达铁路项目股份转让给中华帝国。一旦协约国攻击这条铁路,那么就等于向中华帝国宣战。如果协约国忌惮中华帝国而不敢攻击这条铁路,那么德国就可以高枕无忧的获得来自中华帝国的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的补给,英国海军的封锁也就对德国没有作用了。
  中华帝国政府当然明白德国人的算盘,帝国皇帝王辰浩一直谋划着一旦欧洲爆发大战,中华帝国将如何同时向协约国和同盟国出口军火和各种战略物资。
  王辰浩的心里很清楚,美国的快速强大,变成21世界的超级强国,其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发战争财所致。如此王辰浩的战略目的已经很明显了,他跟美国展开大规模海军军备竞赛,一方面拖累美国经济,另一方面中华帝国获得的英国海外殖民地正好构成对美国的海上岛链封锁线(从美国西部开始,太平洋的白令海峡、威克岛基地、关岛基地、加罗林群岛基地、巴拿马湾基地,到美国南部的巴拿马运河要塞、加勒比海的牙买加基地、维京群岛基地、波多黎各基地,再到大西洋上的百慕大基地),所有的基地像一个u型的包围圈,将美国大陆兜了起来,将阻止美国向欧洲输出军火和战略物资。
  而另一方面,中华帝国可以通过巴拿马运河快速将中国的物资运到大西洋上卖给协约国,从波斯湾可以通过巴格达铁路将物资卖给同盟国。当初美国只是向协约国大规模出口物资,如今中华帝国同时向协约国和同盟国一块出口物资,赚得的钱肯定比美国多得多,等到一战结束时,中华帝国肯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和工业强国。
  这是王辰浩的战略打算,中华帝国内阁遵循王辰浩的旨意,同意购买德国的巴格达铁路股份,并负责在两年内修建完成最后一段铁路项目。
  不过,中华帝国政府知道德国人的阴谋,所以自然要狠狠地宰德国人一刀了。
  经过一系列谈判,德国人要价9000万元龙币,但中华帝国最终只答应给德国3000万元,而且不是现金支付,而是向德国出口100万桶石油。
  德国很郁闷,碰上中华帝国流氓式的谈判,只能选择挨宰。因为德国实在太需要这条陆路铁路开通了,更要确保这条铁路的安全。同时,德国还得从中华帝国进口大量的海军先进装备,否则德国的超神弓型战舰根本无法跟英国的同类无畏型战舰抗衡,因此德国政府快速了同意了。
  这样,中华帝国获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全部股份,并立即开工建设最后1万公里铁路项目,计划在1911年底完工,1912年实现通车。德国政府相信中华帝国的铁路修建能力,因为中华帝国的庞大工业能力和技术,使得中华帝国已经完成国内42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成为世界第二铁路大国(美国52万公里)。(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