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已成魔 第8节
作者:寒鸦      更新:2022-09-20 01:30      字数:3592
  第9章 谒陵之乱(一)
  泽昌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一。
  霜降日。
  贤帝谒陵。
  此时昼短而夜长,寅时天依旧漆黑。
  可在京城的文武百官、以及自周边地区有了皇帝旨意回京的封疆大吏和宗室皇亲也纷纷起了个大早,华服重甲于身,精神抖擞等待着。
  自大明门往德胜门门,已清街警跸【注1】,铺洒黄土。千余禁军及伴驾侍从队伍,早在午门前静候。
  只待陛下出行。
  贤帝上次去往天寿山谒陵,还是十年之前,顺穆圣皇后入陵之时。如今贤帝年迈,此次谒陵必定是他帝王生涯中的最后一次。
  众人皆知这意味着什么——
  新旧更迭,薪火相传。大端朝又将迎来一个新的世界,无人不期盼着在即将到来的舞台上粉墨登场。
  *
  “殿下,我们得出发了。”奉安入宅急催,“天子玉辇仪仗已经开拔,奴婢从外面看着,龙纛【注2】已经出城,后面就是四卫营,连道士僧众都出去了,凝善道长也出了城。还有文武百官的队列……都能瞅着队伍最末的番旗奴婢才回来的。咱们再不走就给落下了。”
  赵渊彼时已着好道服大氅,在还巢内坐着,听奉安此言,假装没听见凝善二字,略过问:“可见我父王和大哥?”
  “不曾。”奉安说,“现下往德胜门方向的全是出城的队伍,人山人海的,谁也进不来啊。”
  “按道理昨日就该入京面圣,为何到现在了还不见人来?”赵渊沉思。
  “哎哟主子爷,您可千万别想了。”奉安道,“奴已经从禁军那边儿得了消息,昨儿个警跸便已是提早关了城门,不让入京。自开平过来八百里路,天寒地冻得走不快,耽误一两日也不是没有可能。况且王爷和世子殿下是从北边过来,兴许图省事儿,就在去天寿山路上等着,是不是?”
  奉安说完这话也不再等待,招呼侍从仆役们准备车马,又拿了手炉、大帽等一干物品,推着还巢就出了院子。
  赵渊本想再论,可知道此时也论不出个长短来,便只好作罢。
  很快,乐安郡王一支队伍便追上了谒陵队伍,浩浩荡荡自德胜门而出,向着顺天府西北角的天寿山脚下天子行在【注3】而去。
  *
  天寿山距离京城不过百里地,然而谒陵队伍数千人,又多有文官与车辇,速度并不算快,自寅时出发,入山时天依然全黑了,再往前便是山路。
  先头部队早就在东沙河畔设了天子行在。
  如今谒陵队伍便沿东沙河,围着天子行在安营扎寨,一时间白色帐篷和篝火将漆黑的山沟照亮,连带着滚滚幽深的东沙河畔都变得热闹非凡。
  赵渊车辇吊在队伍尾列,此次谒陵宗族贵族又实在太多,宗人府也一时半会儿顾不得他这边,奉安便命人在外围起了帐篷,又搭了炉子生火。
  赵渊自己操着还巢出了帐篷,向着远处眺望。
  高耸的栅栏中,禁军环绕的龙纛下大账内便是天子所在。太子、宁王所在则距离天子大帐更远一些的地方。再远处便是众道僧所在之处……
  “若是王爷来了。咱们按理也要在那边起帐篷呢。”奉安有些艳羡地说。
  “父兄的消息有了吗?”赵渊问。
  “宗人府那边差了锦衣卫去迎,若到大约是后半夜了。”奉安回他。
  不知道为何,赵渊听了奉安的话,心底没来由的有些疑虑:“来时便提前出发,又怎么会耽搁在途中?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郡王多虑了,自开平过来一路坦途,能有什么事。哦对了,韩传军韩大人半个月之前去了开平慰军,按理也应该回京复命,也没回来呢。兴许是一并归来吧。”
  奉安说完,赵渊内心终于稍微安定。
  韩传军自益州发家,做知县时便编制千人队伍缴过山匪,后任过监察御史,如今在兵部担任侍郎一职,又身着保定、宣府巡按御史。
  连这样的封疆大吏都未按时归来,自开平而来的父兄未曾抵达,也似乎不算需要十分忧心之事了。
  待用膳后,又过了阵子,整个营地都安静了下来。
  漫山遍野的帐篷中灯光暗淡。
  无数旗纛在晚风中翻滚,拍打出布帛之声,除此之外,万籁俱静。
  赵渊体弱,一日奔波下来,已有了困倦之意。奉安察言观色,已命下人进来为郡王更衣洗漱。
  “明日就要上天寿山……明日怎么都到了吧?”赵渊说。
  “自然的。谒陵之时,怎么都会到了。”奉安伺候他上床歇息,安抚道,“您安心吧。”
  赵渊翻了个身。
  他摸了摸胸前……
  那封和离书终于还是带上了。
  待谒陵之后,太子摄政,想必也不需要他绑住谢太初了吧……届时下山时交给谢太初。他回开平……也能一身轻松,无牵无挂了。
  *
  赵渊在一种诡异的安静中清醒了过来。
  外面的旗纛不知道为何没了声音。
  明明是安静的,却又有隐隐有什么更多嘈杂声传来,想要穿透压抑的黑夜,往他的脑子钻。
  “奉安……”他从榻上爬起来。
  可不知道为何,似乎连自己的声音都被压了回来。赵渊恍惚伸手扶榻,另外一只手要去够还巢,一瞬间打翻了旁边的茶壶。
  茶壶碎在地上,水滴飞溅。
  赵渊这才猛然意识到,并非安静,而是太嘈杂了,无数的声音早就充斥在周遭,被帐子挡在了外面……
  以至于他耳膜发痛,一时间失去了判断。
  “奉安!”他又喊了一声,双手用劲,终于将自己挪上还巢。
  赵渊身着中单,驱使着还巢出了帐篷。等他掀开帘子的那一瞬间,外面的声音一下子找到了入口,惨叫声,吆喝声,求救声,喊打声……那些声音混杂在一起,冲入了他的脑子。
  可是赵渊已经顾不得这些了。
  东沙河畔被大火点燃,犹如黄昏般明朗。
  绵延数里的大营如今成了一片火海地狱。旗纛早就烧成了灰烬,倒塌在混乱的帐子之间。
  围绕天子行在的栅栏被推倒了一半,血迹和尸体在栅栏两侧堆积。中间贵族的帐篷全部烧了起来。龙纛在桅杆顶端,也燃烧着,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绳索崩断。
  赵渊眼睁睁地看着象征天子行在的龙纛犹如一颗明星自半空陨落。
  热浪翻滚,几乎要将他吞噬。
  他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血和冷冽中的炙热让他毫无办法地发抖。
  无数人的名字从他脑海里翻滚过去,最终……他看向那已经成为残骸的道录司大帐……
  谢太初三个字在他脑海里留了下来。
  “奉安!”赵渊四下打量。
  周遭下人们早就四散消失,赵渊咬牙又往外推行两步。
  “林奉安!”
  “奴婢在!”树丛中有人应了一声,接着奉安便怀中抱着个孩子踉跄从树丛中走出来。
  他脸上有污物灰烬,眼神中亦有些慌乱,怀中孩子仿佛不轻,以至于他抱着孩子过来到赵渊面前的时候,一个脚软匍匐跪地。
  “奉安,你没事吧?”赵渊急问。“出了什么事了?”
  “奴婢……我、我……”奉安恐惧发抖,仔细打量赵渊,“我刚瞧着树丛里有动静,便进去查探了……”
  说话间他松开了手。
  火光中,赵渊看清了他怀中之人。
  乃是皇太孙赵浚。
  “浚儿?!”
  赵浚左边肩膀上有个血窟窿,血一直往出流,脸色已经苍白。他脸上全是血污,开口便是哭腔。
  “二哥救我!”赵浚已经扑了上来,赵渊几乎是一把将他抱住,按住他肩膀上流血的地方。
  “快,奉安,找、找纱布来!干净的!”赵渊依稀回忆起年幼时在开平,将士们如何治疗伤口。
  奉安应了一声,跌跌撞撞地爬起来入了帐篷翻箱倒柜。
  赵浚还在哭:“二哥,救我。”
  “怎么回事?”赵渊问,“出了什么事了。”
  “是、是宁王。”赵浚哽咽道,“是宁王!丑时刚过就有北大营仪仗骑兵冲天子大帐,十二亲卫在栅栏内奋力抵挡,没料北镇抚司锦衣卫和羽林卫先后叛变,放到了栅栏,任由骑兵入内踩踏,死伤无数。父亲让四卫营的千户乘乱把我送了出来,没料路上一只重箭射穿了那人胸膛,更把我肩膀射了对穿。我乘乱跌入草丛中这才狼狈到此。”
  “你、你说什么?”赵渊呼吸一窒。
  “现下十二亲卫被冲散,锦衣卫和羽林卫只听宁王调令,如今骑兵在各营帐中肆意起火。文武百官见着平时看不顺眼的直接杀了,还有些被抓了去中军营帐了。”
  “那、那皇爷爷呢?”赵渊比赵浚慌乱更盛,问,“还有太子?!”
  “宁王带人抓了皇爷爷还有我父亲!”赵浚哭道,“二哥!赵戟大逆不道,乘着谒陵起乱,谋逆反叛!如今已是抓了皇帝和太子!”
  赵渊听完这话,脑子里一片茫然,直到奉安从里面出来,将止血药和纱布递过来,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把这些按压在赵浚肩头。
  血根本止不住,瞬间浸染了棉絮纱布,直接染透了他的手。
  赵渊搂着赵浚在怀中,勉强集中精力,仔细打量赵浚面色。
  赵浚此时脸色已有些灰白,他已心觉不好,紧急时刻又无法多想,急促对奉安道:“你收拾行李伤药,带上钱财和干粮,去解了拉车的马匹,带上皇太孙往开平方向急行!”
  奉安一怔。
  “可——”
  “你听我说。”赵渊虽然声音发抖可所言却思路清晰,“宁王谋逆,如今太子被拘,皇太孙危矣!锦衣卫兵力部署过了延寿寺便渐弱,你骑快马而去,有幸突出重围,必能路遇我肃王府亲兵!赵浚还有一线生机。若此时再犹犹豫豫,皇太孙命丧于此!”
  奉安泪如雨下:“奴婢带皇太孙走了,您可怎么办?!您腿脚不便——”
  赵渊勉强笑道:“你糊涂。我不过一个闲散郡王,即便是社稷崩塌,也不由我来承担。可若皇太孙在此间,我怎有活路?”
  奉安哭着起身,仓促收拾了行李,解马而上,接过皇太孙,将赵浚绑在自己怀中,对着赵渊泣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