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嫁妆穿六零 第150节
作者:西凉喵      更新:2023-03-19 22:58      字数:3366
  秦老太太这一辈子只生了两个闺女,都嫁给当兵的,她很能理解林玉,也知道穆继东这样的男人有多难得。
  “别说了,吃吧。刚才要不是穆团长还在,我真是迫不及待地就想揭开锅盖,太香了。”
  世家珍藏的好方子,还上了未来皇后的嫁妆单子,又经过无数次验证,暖身汤的作用毋庸置疑。
  过了两天,晚上又下雨了,秦璞早上起来,膝盖有点不舒服,但比之前的酸疼好多了。
  不只是秦璞,秦老太太关节病不严重,喝了之后效果更好,感觉自己爬坡上坎都不费劲儿。
  “胡平他们什么时候进城?”
  “怎么了?”
  “托他们多弄些老母鸡回来养着。我看呀,这个暖身汤,以后咱们还是要经常喝才好。”
  秦老爷子也这样想,要是身体没有什么毛病,他觉得自己再干十年不是问题。
  “回头你跟穆家人说一说。”
  “好,我一会儿就去。”
  穆清早上起来,看到地上是湿的,就猜到秦奶奶肯定要过来。
  秦老太太一过来,不仅穆清猜到了,林玉也猜到了。娘俩对暖身汤很有信心,只要第一锅送出去,后来再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秦老太太一张口,林玉就答应下来。秦老太太提出要给钱,林玉没要。
  “你要什么东西,只要我有的,你都可以提。”
  林玉笑道,“听说您以前做过翻译,我家清清来了这里之后没有老师教,想请您给她上上俄语课。”
  “这个呀,小问题,我顺手就教了,还有没有什么要求?”秦老太太想了一下才说,“我们老两口没什么大的花费,这些年存了不少养老钱,有要求你尽管提。”
  “真没有。”林玉看了闺女一眼,“我家清清他,教过她的老师都说聪明,不过聪明归聪明,她也爱偷懒,您要费心给她上课,其他的我真的是无所求。”
  “哈哈哈,包在我身上,我家两个闺女都是我带大的,都是正经读了大学的。”说起两个闺女,秦老太太骄傲得不得了。
  于是乎,用鸡汤换了补课机会,穆清隔一天就要去秦家上一上午的俄语课,秦家老两口隔一天喝一锅暖身鸡汤,也正合适。
  穆清用她聪明的脑袋,很快征服了秦老太太。顺便给她爹刷了存在感。
  现在驻地的两大巨头,都知道穆继东这个人有本事,秦璞还知道他闺女和媳妇儿都有本事。
  这一天,穆清上完课回家,慢慢地走着,希望两个领导,有好事的时候,千万要记着举贤不避亲才好。
  “清清,霍容时他们给你寄包裹了。”
  “寄什么了?”穆清快跑两步。
  “还没拆,等你回来呢。”
  “那我来。”
  放下书本,穆清找来一把剪刀,把麻袋上的线拆掉。
  最上面是几封信,霍容时的,张钦的、沈园的,陈静的,还有霍老师的,霍老师给她寄了一本俄国的小说。
  穆清拿起来翻了翻,书本边角都毛了,看得出,这本书饱经沧桑,肯定经过不少读者。
  麻袋底下放着两条火腿,还有竹笋干并一些果干。
  “上次写信,我说青松岭没有竹林,他们就给我寄竹笋干来了?”
  林玉把装竹笋干的袋子提出来,“至少三十斤,够咱们吃好久了。”
  穆清把竹笋干收起来,开心地拆信。看完信又赶紧写了一封信,回头托胡平他们寄出去。
  这边收到霍容时他们寄来的东西,没两天,穆清又收到两个大麻袋,芒山县寄来的,最底下放着粉条和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干盐菜,上面放着去皮切片晒干的野山药片。
  “你婆婆爷爷怕我们在东北吃不上盐菜吗?千里迢迢地给寄来,邮费都寄贵了。”
  另外一麻袋装的是奶粉和两种颜色的碎花布,这个搭配,一看就是云苓阿姨送的。
  穆清拆开信,笑着说,“盐菜是大娘寄的,菜干和山药片是婆婆爷爷寄的。”
  看到最后,穆清刚忙把装菜干的袋子拿出来。
  “怎么了?”
  穆清一边拆袋子一边说,“信上说,婆婆在里面放了一支崹人参。”
  “什么?”林玉惊到了。
  穆清已经把崹人参找出来了。
  “这个大小,估计着一百多年。”
  “在山上挖到的?不会是找到你爸的那个人参窝了吧?”
  “不是。”
  穆清把信递给娘亲,“婆婆去年去山上捡野果子的时候挖到的,不敢声张,悄悄晒干,等到这时候才给咱们寄来。”
  林玉看完信有些感动,“你婆婆说,这个东西珍贵,放在他们手里顶不上的大用,叫我们好好收着,等你爸以后需要走关系送礼的时候给用出去。”
  林玉不是那种喜欢占便宜的人,把东西都收起来,空出麻袋,“咱们也找些这里的土特产给他们寄回去。”
  “好。”
  给霍容时的信还没寄出去,穆清跑了一趟后勤部,把信要了回来,到时候连东西一起寄走。
  第65章
  为了给老家还有南广那边寄东西, 母女俩又跑了一趟白水县,买了不少的罐头和肉肠,另外还有鹿茸和其他一些适合的药材, 包装好等着寄出去。
  寄完之后, 穆清手里还有不少高品质的鹿茸, 暂时也用不着, 就泡了一坛鹿茸酒放着。
  “家里的酒虽然还有不少,不过还是要省着点儿,等冬天到了, 你爸出去执行任务消耗大。”
  穆清把酒坛子放到阴凉的墙角, 才说,“我们再去买一些?”
  “咱们每次买的量大,也没碰上合适的。”
  “妈, 你问问对面那家,她是本地人,肯定比咱们清楚。”
  “回头我去问问。”
  下午,见李红丽在院子里晒被单, 林玉笑着走过去, 跟她打听哪里方便买酒。
  “买酒?县城供销社就有卖。”
  “我想买点好酒,最好是纯粮食酒,存放了几年的那种。”
  李红丽想了想,“我还真知道一家, 他们家每年自己酿玉米酒,家传的手艺, 每年都会送亲戚朋友, 就是不知道卖不卖。”
  “麻烦你帮我问问?”
  “行, 回头我带个话回去。”李红丽痛快地应下。
  李红丽认识的那家也是白水县的人, 全家四世同堂,住着一个大院子。
  这家的小辈还算争气,要么在工厂上班,要么在部队上班,家里不缺吃穿。不过为了继承老祖宗的手艺,还是在家里保留了一间蒸酒的屋子。
  平日里,家里的老太爷有空了就做一点。家里人也喝不了这许多,所以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就当节礼送出去。因为味道好,还挺受欢迎,毕竟是祖传的手艺。
  但是,即使逢年过节要送人,家里还是积压了许多,据他们家老太太说,家里大大小小的酒坛子,比家里吃饭的碗还多。
  李红丽托人去打听,这家的老太爷还没说话,家里的老太太一口就答应了,直接问要多少?最好全都给买走,给家里腾点地方。
  老太爷气得吹胡子瞪眼,他这么些年存下的好东西,这小老太太就都给他卖了?
  老太爷急得不行,“别都给卖了,家里孙子孙女结婚请客还要用。”
  “别当我老婆子老眼昏花,你说说,家里的孙子孙女还有谁没结婚?这么多酒放在家里碍事,还不如都卖了。”
  “曾孙还没结婚呢?”
  老太太气笑了,“你曾孙还不会走路,结婚还要二十来年,你再慢慢折腾吧。”
  老太爷一想,好像也是。
  老太太说服了老太爷,笑着问林玉,“要多少?”
  “一共多少?”
  “大大小小的坛子,估摸着还有三四百斤酒吧,年份都不一样,坛子上都贴了条。”
  林玉一个个看过去,还真是。
  穆清只觉得,自己家喝,逢年过节还送人,居然能存下这么多么酒,这家人日子过的真不错。
  无论是穆清出生前还是出生后,一般人家粮食都很紧张,别说吃饱,能吃半饱都算是不错的日子了。
  显然,在白水县这样的地方,这家人过得比好多大城市的体面人还富足些。
  想想上辈子,每到天下兴兵的时候,举家逃入山林避难的人数不胜数。换成她,如果能走,当初她可能也带着娘亲走了。
  大大小小的酒坛子,不好带走也不好装,年份还不一样。
  林玉嫌麻烦,除了几坛子年份比较老的,其他的酒都倒进大木桶里,请胡平他们帮忙,回青松岭的时候给带回去。
  酒运回去之后,母女俩忙活一阵,又把酒倒进空了的酒坛子里存着。
  这一次可算是大手笔,穆团长家有好酒的消息在驻地传了好几天,吴凤藻都过来看了。
  “我以为他们瞎传,没想到你们家还真买了这么多?”
  林玉笑着说,“这不是给冬天准备的嘛,他冬天出门执勤,兜里揣着酒,寒冷的晚上也能好受些。”
  “你可真心疼穆团长,穆团长有福气。”
  羡慕穆继东有福气的人不少,嫉妒林玉能这么随意用钱的人也有一个。
  都是当团长的,怎么我家过得紧紧巴巴,你家就不缺吃不缺穿,买酒都能论桶买?
  败家娘们,这么多酒得花多少钱?这些钱够她过多久的好日子了?
  孙艳暗自生气,气得上火满脸爆痘,要不是家属区都是些妇女和孩子,她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
  穆清去秦家,路过的时候好奇地看了她一眼,孙艳一下冷静下来。
  有什么好气的,瞧瞧人家的闺女,多么会巴结人,借着学习的机会就和秦副师长家搞好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