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节
作者:庄不周      更新:2022-08-26 12:39      字数:6821
  第800章 迫不得已
  清明时节雨纷纷。过了清明,江东就暖和起来,雨水也越来越多,隔三岔五的便下场雨,虽不大,却有些倒春寒,下了雨之后地面湿滑泥泞,不良于行,不仅丝履不能穿,草鞋也不方便。文雅的读书人穿木屐,穷人干脆赤脚。
  太湖的水面一天比一天大,正如甘宁估计的那样,原本很多低洼地现在也成了沼泽,水也不算深,但走路不行,行船也不行,涉水而过也危险,谁也不知道那里面会不会坑。
  雨天也不能练兵,天气还不算暖和,军服湿了容易生病,不穿军服也容易受凉感冒,甲胄沾了水也容易生锈。孙策只能安排他们学文化,请陆康安排了一些读书人到军营里来授课。步骘、卫旌也在其中。授完课后,两人到孙策营里来汇报水战史的编纂情况,孙策把甘宁等将领一起叫来,各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建议,步骘、卫旌一一记下,回七子岭郡学会再搜集资料。
  不过吴郡毕竟不是文化昌明之地,藏书不多,步骘请求孙策拨一部分款项,他想去青州、徐州看看。齐鲁是儒学故地,大儒甚多,藏书也多,也许可以找到一些典籍。
  孙策答应了,让步骘去找冯宛。这个课题是配合黄月英造船的附属课题,费用从黄月英那里支出,由冯宛配合管理。步骘离开之后,甘宁便起身出去了,他最近征召了一千多吴郡人,需要与旧部进行磨合训练,没时间耽误。
  甘宁一起身,马超也悄悄地跟着起身,却被孙策叫住了。“骑战的文章准备得很怎么样了?”
  马超最怕孙策问这事,所以才想溜,没想到还是被孙策抓住了,只得苦笑着拱拱手。“将军,我正想说这事,你能不能拨两个读书人帮我查书写文章,我实在是没时间啊。”
  孙策嗤之以鼻。“那你最近在忙什么?”
  “我……”马超转着眼睛,一脸尬笑。这两天总下雨,骑兵训练比较少,他其实没什么事可做,但让他去郡学翻书,他真没那耐心,看不了几个字就头晕脑胀,每个字都像狼牙棒一样扎眼睛。
  郭嘉走了进来,见马超窘迫,使了个眼色。“孟起回避一下,我有事要和将军说。”
  “好好好。”马超连声答应,冲着孙策拱拱手,没等孙策答应就窜了出去,比兔子还快。
  孙策一声叹息。这货天生就是个斗将,靠天赋吃饭,后天培养对他不起作用,远远不如阎行用功。郭嘉走到孙策面前,从袖子里拿出一只铜管,递给孙策。陆议乖巧的捧来一只温手炉,郭嘉抱在怀中,满意地咧嘴而笑,问起陆议、孙权最近的学业。
  但孙策却笑不出来。田丰、沮授建议袁绍南征,先取青徐,再取豫州。郭图虽然竭力反对,但大势所趋,估计拖延不了多久。
  这不对啊,袁绍还没搞定公孙瓒,怎么会南下,还能不能理智点?你们就是看不得穷人发点财是吧。我这儿还没准备好呢,堂堂的会稽太守,还没一只脚踏上会稽的土地,你们这么做不厚道啊。
  见孙策一脸郁闷,郭嘉笑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将军最近连续得手,袁绍心里慌了。”
  “奉孝有什么对策?”
  “以静制动,以守代攻。”郭嘉不紧不慢。“豫州本来就是缓冲地带,能守则守,不能守就弃。以袁绍目前的实力而言,他想迅速突入豫州也不是一件易事。公孙瓒在后,他不敢全力以赴。我们正好以战代练,让诸军熟悉一下守城战术。”
  他顿了顿,又道:“现在打比以后打好。等他占据了幽州,拥有大量骑兵,对我们更不利。”
  孙策明白这个道理。袁绍现在还没有彻底击败公孙瓒,他的骑兵数量也有限。历史上他之所以拖到建安四年才南下,正是因为公孙瓒拖住了他的脚步,直到建安四年春天才覆亡。曹操之所以建安十三年才大举南下,也是因为他建安十二年白狼山大捷,他才真正平定北方,拥有闻名天下的幽州突骑。
  不管怎么说,骑兵还是这个时代的重要兵种,机动性和冲击力都不可忽视。他之所以让马超、阎行研究骑战也是为此做准备。江东缺马,不管他怎么努力,他都不可能在骑兵数量上和袁绍抗衡,研究骑战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对付骑兵。如果一定要战,越早越有利。
  “抓紧时间去会稽吧,稳住江南,才能安心和袁绍周旋。”
  孙策露出无奈的苦笑。他听出了郭嘉的担心。别看郭嘉说得很轻松,其实他也不希望现在就与袁绍交手。豫章还没到手,太史慈还在和祖郎纠缠,吴郡虽然得手,可是和世家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还没分出胜负,江南能给他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这时候与袁绍交手,江南很可能会出现反复。
  可是袁绍要来,郭嘉也拦不住啊,只能应战,尽可能做好准备,将危险降到最低。
  田丰、沮授之所以建议袁绍出兵攻伐,应该也是出于这个考虑,不让他从容发展。大家都没准备好,但谁也不想给对方机会,尤其是当他发展得太快,有赶超的势头时,趁他根基未固出兵干扰,打乱他的节奏,对袁绍来说虽然没什么利益,却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可行方案之一。
  孙策很无奈,这就是新生力量必须面对的麻烦啊,总要面对既有势力的打压、阻挠,最后不得不以战争定胜负,这就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说的名言,也就是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
  “只是这样一来,吴郡的事就要放一放了,逼得紧了,反弹太厉害。”
  郭嘉摆摆手,不以为然。“吴郡不是汝南、南阳,这里的世家、豪强还没那么强,吴郡之所以流民多,主要原因不是土地兼并,而是人口增长太快,垦荒速度跟不上。要不然的话,沈子正能这么淡定?”
  “谁又在背后说人?”沈友推帐而入,指指郭嘉,笑骂道:“虽然你说的是实情,但这种做法要不得,有失君子之风。”
  郭嘉嘿嘿一笑。“我从来就没把自己当君子。沈子正,你这说话留半句的毛病也要改一改啊。有什么话就直说,猜来猜去的岂不耽误时间?”
  沈友忍俊不禁。“果然是贼咬一口,入骨三分。我什么时候说话留半句了?查清吴郡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出切乎实际的发展计划,又岂是几亩田的事。”
  第801章 沈氏发家史
  孙策莫名其妙,不知道这两人在说什么。物以类聚,人以聚分,沈友和郭嘉都是出类拔萃的年青人,而且都不走寻常路,在孙策诸将中最谈得来。上次沈友代表孙策指挥战事,郭嘉也有襄助之功,两人的关系因此更加默契。
  不过他们提到田亩,孙策估计是和最近要求吴郡世家豪强出让土地有关。
  沈友和郭嘉互相逗趣,说得眉开眼笑,神态轻松。上次孙策找沈直麻烦,让蔡瑁查沈家产业,沈友就表现得非常平静,后来一查,沈家还真没侵吞普通百姓的土地,他家土地都是从蛮越手中抢来的。
  沈家并非吴会土著——吴郡世家基本都不是——而是新莽之际从九江迁来的中原人。入吴之后,沈家在钱唐、余杭一带立足。那里是浙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农耕,沈家有中原带来的农耕技术和铁制农具,开荒种地,发展得很快,这才搬到吴县居住,其宗族主体仍在那一带。
  后来孙吴立吴兴郡,沈家也就成了吴兴人。
  那一带原本有山越生活,沈家迁来之后难免有冲突。不过山越各自为战,不是以宗族为依托的沈家对手,开垦出的土地陆续被沈家抢来。沈家也因此与吴郡其他诸家不同,非常重视武事。沈家后来出了不少将领,名将辈出,南朝刘宋名将沈庆之就是沈家后人。
  所以沈家良田虽多,却不是侵占百姓的,而是从山越手中抢来的。山越不在汉朝的户籍上,不纳粮,不交赋税,当然不算大汉子民。孙策不把山越当野人,但他不能因此说沈家侵占百姓土地,只能罢休。
  其他诸家的情况还在查,但孙策从沈友的心情可以看得出,基本上也查不出什么大问题,就算有侵占土地的也不严重,属于个别现象。有头有脸的家族大多和沈氏一样,开始面对的都是当地土著。那些人不是被他们赶走了,就是被他们杀掉了,或者被他们同化了,成了他们的部曲。
  民不告,官不究。没有苦主就不存在违法,对当地土著的杀戮是每一个文明扩张时都会犯的原罪。
  “咳!”孙策咳嗽了一声,提醒他们别打哑谜,然后让郭嘉把刚收到的情况向沈友做通报。
  沈友连忙收起笑容,认真的看完消息,考虑了一会儿。“将军,我赞同祭酒的建议,尽快赶去会稽,安排好代理人选,然后集结水师,临江观兵,待机而动。如果袁绍要向南用兵,第一步必然是青州、徐州,以形成对豫州的包围之势。徐州紧急,陶谦应该会向将军求援,水师可以运粮。”
  孙策并不意外,他和郭嘉之前就预料到这个情况,所以才会将鲁国送给陶谦。如今陶谦麾下的大将纪灵守鲁县,挡住袁谭去路,双方正打得热火朝天。反倒是东郡太守曹昂攻青州比较顺利,打得田楷很狼狈,已经丢了半个平原郡。如果袁绍亲自出击,青州会迅速失守,陶谦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向他求援是必然的事。
  帮陶谦就是帮自己,义不容辞。问题只是这个情况比他们当初预料的提前了好几年,他根基未稳,江南刚刚到手才几个月,他甚至连会稽都没来得及踏足,袁绍就有意南下,让他措手不及。
  “吴郡怎么办?”
  “吴郡乃是将军故里,将军何必担心,七姓归心,文武齐聚,将军大可从容北伐。倒是会稽,将军需要用点心思,周氏兄弟旧仇在前,怕是不会轻易向将军俯首。”
  沈友取过地图摊开孙策面前的案上,侃侃而谈。“会稽与吴郡不同,吴郡以平原湖泊为主,只有西南有山地,会稽则背山面海,诸县皆与山相邻,所以宗贼比比皆是,如果处理不好关系,强行征讨,就算将军部下精锐,没有三五年时间也无法平定。”
  孙策知道沈友说的是实话,吴郡易定,会稽难安,这是地理形势决定的。历史上孙策入江东,发生冲突最多的也是会稽人,比如魏腾。
  “子正说得对,清清家底有好处,量入为出嘛。”孙策不动声色的说道:“中原连年大战,短期内看不到结束的可能,大批中原人进入江东迫在眉睫,这是个机会也是个陷阱。处理得好,江东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处理得不好,你们沈家当初遇到的危险又会重演一遍。清查土地也是为了保证粮食供应,总不能一边饿死人,一边囤积居奇。没饭吃,不管平时多么温和的人都有可能变成暴民。”
  沈友心领神会。“将军所言甚是,我一定会将将军的一片苦心转告诸家。”
  “那好,吴郡的事暂时由子正代理,我抓紧时间去一趟会稽。”孙策微微一笑。“子正有三妙,这次可以尽情发挥,也算是逐鹿中原前的预演吧。”
  沈友大喜,连忙拱手施礼。“喏,臣必尽心竭力,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
  沈友翻身下马,将缰绳扔给随从,进了里门,和门房里的里正点头打了个招呼。里正眉开眼笑,看着沈友的背影感慨不已。
  “孙郎是好人啊,跟着孙郎的都不差,现在这么客气的年轻人可不多见啊。”
  沈友远远地听见,忍不住笑了一声。孙策对世家比较狠,可是对普通百姓非常客气,不仅严禁部下扰民,自己也是逢人见笑,风评极佳。沈直被孙策踹了大门,这里长却还是偏向孙策,并不觉得沈直委屈。可以想见沈直这些天肯定不好受,不知道憋屈成什么样子。
  来到沈直家,沈友进了门,仔细打量着大门。大门新修过了,几乎是换了一个新的。马超那一脚非常狠,连门框都踹裂了。
  沈直从里面走了出来,见沈友看他新换的大门,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
  “子正大驾光临,有何指教?一扇门而已,值得子正看这么久?”
  沈友看看他,用手中的马鞭指指新换的门,咧着嘴乐了。“想再换一扇门吗?”
  沈直大怒。“你也想踹我家门?”
  沈友摇摇手,示意沈直稍安勿躁。他上前揽着沈直的手臂。“兄长,你这门户太小了,我给你机会换个大门,别说马超,就算是让许褚、典韦来也踹不破,有没有兴趣?”
  沈直怒不可遏,挣开沈友,刚要喝斥,盛氏从里面走了出来,给沈直使了个眼色,笑道:“子正,你这话说得可不对,有你这个族弟在孙将军身边,以后谁还敢踹我们家的门?”
  沈友仰天大笑,用力拍拍沈直。“你啊,有嫂嫂一半聪明就好了。”
  沈直莫名其妙,一头雾水。
  第802章 舌妙
  盛氏将沈友请到堂上。沈友也不客气,开门见山,说明来意。
  孙策没查出沈家侵占田产的事,这件事就算过去了,私人冲突而已。但潜在的危险还有,孙策马上就要去会稽,很可能会和盛宪见面。盛宪是党人,但严格的说,他和袁家没有直接关系,不是周家与袁绍的关系那么亲近,也没有必要和孙策撕破脸。
  以孙策的性格,只要盛宪不主动惹事,他应该不会找盛宪的麻烦。魏腾都能做吴令,孙策没道理揪着盛宪不放。当然,如果盛宪愿意给孙策面子,那就再好不过了。孙家出身寒微,在乡里没什么好名声,盛宪是名士,他愿意俯就,孙策肯定不会亏待他。
  盛宪可左可右,可进可退,选择余地很大,但他不了解孙策的为人,很可能会有误会。沈直可以发挥作用,你如果愿意化干戈为玉帛,这是一个机会。你如果想报复孙策,这也是一个机会。怎么选,全看你自己。前提是你要想清楚后果是什么,自己是不是孙策的对手。
  自家人说话不用遮遮掩掩,沈友三言两语就把其中的利害说得清清楚楚。
  沈直阴着脸,看都不看沈友一眼。他咽不下这口气。被孙策踹了门,还要我主动示好,劝盛宪支持孙策?盛氏揪着沈直的袖子,示意他不要冲动,脸上神情也有些淡淡的。“子正文武双全,愿意建功立业,光大门楣,无可厚非。拙夫虽然粗通文墨,偶尔也舞刀弄剑,却只是强身而已,不能和子正相提并论,要不然也不会被人踢破大门。”
  沈友不慌不忙。“敢问嫂嫂,孙将军为什么会踹你家大门?”
  盛氏冷面以对。
  沈友笑笑,神情也严肃起来。“陆公推荐兄长出任故鄣长,孙将军想与兄长见面,兄长志向高洁,不愿屈就,这可以理解,但何必出言不逊?你这不仅是在污辱孙将军,也是让陆公难堪。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兄长还没有向陆公致歉,嫂嫂觉得这么做合乎礼仪吗?”
  盛氏尴尬不已。“伯平受辱,无颜出门,这才……耽误了。”
  “好,陆公的事且放在一边,嫂嫂觉得孙将军做得过分吗?”
  “子正觉得他不过分吗?”
  “我觉得孙将军一点也不过分。孙将军是武者,年轻气盛,坐拥强兵,无端受辱,只是踹破你家大门,以直报怨,有什么过分的?嫂嫂别忘了许贡是如何对待令尊的。”
  盛氏的脸胀得通红,咬着嘴唇,怒视沈友。沈友也不着急,静静地看着盛氏。过了一会儿,盛氏气沮,只得点了点头,认可沈友的说法。比起许贡,孙策算是克制了,换成许贡,沈直此刻只怕已经人头落地。
  “子正舌妙,名不虚传。”沈直忍不住讥讽道:“依我看,这三妙之首当为舌。”
  沈友漫不经心地说道,并无愧疚之色。“兄长此论,弟不敢苟同。圣人曰:言德立功立言,言居其末,舌焉能居首。弟虽不敢称立德,但立功还是没问题的,三妙之首当为刀。提四尺长刀,立不世之功,践天子之阶,方是弟平生之志。”
  沈直很无语。盛氏也觉得沈友脸皮太厚,大言不惭,想讽刺他几句,却碍于家教,说不出口。沈友可以不要脸,她却不能不顾体面。
  沈友也不介意,接着说道:“兄长这些天闭门不出,想来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你应该出去走一走,就知道孙将军是何等样人。我既然来了,不妨转述几句,兄长信与不信,全看天意,弟自尽本分,将来沈氏宗祠之中,面对列祖列宗的神位,庶可无愧。”
  沈直冷笑一声,不屑作答。
  沈友不紧不慢,把当前的形势说了一遍。中原大乱,天子播迁,袁绍有意革故鼎新,再立新朝。论实力,当然是袁绍更胜一筹,但孙策后来居上,势头迅猛,假以时日,超过袁绍并非不可能。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沈氏不过是吴郡一豪强,就算投袁绍,袁绍也不会太在意,可是孙策不同,孙策出身寒微,他需要更多的人才襄助。不管是周瑜还是杨修,或者阎行、马超,只要愿意为他效力,他都可以授以重任。他刚刚投孙策,孙策便让他指挥大战,换成袁绍,袁绍能这么做吗?
  治平用道德,乱世行权谋,从对待人才的态度可以窥见成败。孙策也许现在不如袁绍强大,但谁敢说他一点机会也没有?身为吴郡人,不支持孙策,难道千里迢迢去河北支持袁绍?
  沈直脸色苍白。他这些天闷在家里,对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听了沈友的解说才知道吴郡发生了这么多事,以七家为首的吴郡世家已经大半倒向孙策,沈友更是得到了孙策如此重用。以沈友的能力,他很快就会与周瑜一样,成为孙策的左膀右臂。如果孙策创业成功,沈友就是开国功臣,沈家的机会就在眼前,怎么可能因为他一个人而孙策翻脸。
  而且是因为这么一点小事。
  沈友站了起来,整理了一下衣袖。“兄长如果钟意袁绍,可以举家北迁,我亲自送你过江。兄长如果愿意归隐山林,读书自娱,弟虽不才,可力保你无恙。但你如果执意与孙将军为敌,那我只能表示遗憾。将来列祖列宗面前,还请兄长秉心直言,莫让弟受无端之冤。”
  沈友说完,拱拱手,转身欲走。沈直呆若木鸡,一动不动,盛氏见状,连忙起身招呼,赶上去拦住沈友。“子正,请留步。伯平这些天闷在家里,正需要一个人开导开导,你既然来了,就陪他说说话吧。我去准备午饭,到时候你们兄弟俩小酌两杯。”
  沈友歪歪嘴,调侃道:“喝酒?我说得口干舌燥,连杯水都没有,哪里还敢指望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