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节
作者:庄不周      更新:2022-08-26 12:39      字数:6555
  孙权高声叫了起来。“胜捷号的船体消失了,只剩帆了。”
  楼船上沉寂了片刻,然后响起一阵叽叽喳喳的议论声,将士们面面相觑,交头接耳,甚至有人紧紧抓住身边的东西,生怕自己会突然飘到空中。
  孙策听到议论声,环顾四周,露出得意的浅笑,又看看虞翻。虞翻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石化了一般。黄月英踮着脚尖,也想亲眼目睹这个神圣的时刻,但她看书太多,视力不如太史慈、虞翻,早已看不清远处的楼船,只能郁闷的跺脚。
  “怎么会这样?”冯宛凑在孙策身边,推推孙策的手臂。“如果大地是圆形,那我们一直往前走,岂不是要滑下去?”
  “这个我不知道,但我希望有一天能和你们亲眼验证这个推论。”孙策挑挑眉。“你们早点研究出更大更稳的船,到时候我们就能纵横四海了。这楼船不安全,真要遇到风浪,一个浪头就能打翻了。”
  冯宛若有所思,一双妙目露出向往的神采,有点天然呆。
  “要多大的船才能到球的那一边?”
  孙策笑而不语。据他所知,其实这不是船大船小的问题,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船其实并不大,至少比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小很多,可能和现在的楼船差不多。他如果把海船的特点告诉他们,再让他们到交州去看看夷商的船,最多十几年时间就能造出真正的海船。
  但造出海船不等于就能拉开大航海的序幕。像郑和下西洋那样的面子工程,他不想做,他需要大汉的子民主动出海,或是求利,或是求知,最好是两者兼得。他可以推动,但他不能纯粹往里面砸钱,就像开发南方一样,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动力。
  就大汉眼下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世界上根本没有实力相当的对手。华夏之所以最后固步自封,不是因为弱,而正是因为太强,强到没有对手,所以就没有向外看的动力了。放眼看去全是蛮荒,鬼才愿意冒着风险去航海呢。
  他要做的不是一日之功,求的不是一时之利,他要做的是引导这个时代的精英浴火重生。
  比如眼前的虞翻。
  虞翻很聪明,也有学问,他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几个人之一,但他引以为傲的象数易学却已经走入了末路。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象数易学发展到这个层次,注定没有前途,义理易学的异军突起,儒学没落,玄学兴起,这里面既有政治因素,也有学术发展的必然阶段。作为政治理论,儒学发展了三百年后已经积重难返,到了必须自我革新的时候。
  很可惜,这个革新没革好。
  学术史就是思想史,而思想史是很微妙的,既离不开普罗大众,又需要真正的精英来引导。孙策有思想,但他没足够的学术素养,开骂互怼没问题,建立新的思想体系就力不从心了。
  他只能做一个引路人。
  孙策原本寄希望于杨修,但杨修是朝廷的人,孙策不想为朝廷做嫁衣。后来他又指望顾雍,可是顾雍性格太保守,这人做道德君子没问题,革故鼎新的魄力欠缺。至于沈友等人,他们的学术又不够顶尖,而且立功心切,未必有心情做学问。至于张纮,他成名多年,思维惯性太大,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一开始就没有成为他的选择。
  虞翻可以完成这样的重任。他刚刚而立之年,有狂士之名,但仅限于会稽,足够聪明,又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口才还特别好,不做思想者太可惜了。孙策花了这么多心思,又特地安排了这么一场实验,就是要扭转虞翻的思维惯性。以他的智商,只要方向对了,很快就能有重大收获。
  有了浴火重生、精明务实的虞翻坐镇东南,他才能放心北上,争霸中原。
  孙策看着虞翻的背影,就像农夫看着沉甸甸的庄稼,心中充满收获的喜悦。
  虞翻一直没有说话,直到两艘楼船相继消失在海平面下,他也没说话。
  实验顺利完成,孙策返航,回到船港的时候,杨修、马超等人前来迎接。杨修的脸色也不太好,可是和虞翻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他对孙策和虞翻论易的细节了解不多,对他来说,这只是孙策又赢了虞翻一个回合而已。他和虞翻不怎么对付,看到虞翻吃瘪,他心里开心多于震惊,甚至还有一点幸灾乐祸。
  上了岸,虞翻离开了喧闹的人群,一个人找了一个地方,面对大海,静静地坐着,任由晚风吹起衣襟,吹拂面庞。
  第864章 海上生明月
  夕阳落山,灿烂的晚霞照亮了虞翻的背,却照不亮他的眼睛。倦鸟归林,山林间一片热闹,当这些热闹也慢慢消失,海面暗了下来,天地间一片漆黑。
  虞翻一动不动,眼睛瞪得更大。
  又过了一会儿,天地之间出现了一团淡淡的光晕,如夜色中的萤火,微弱却又分明。光晕越来越大,渐渐露出一道银白色的弧边,月亮升了起来,在海面上照出一条银色通道,一直延伸到山崖下,照亮了海港,照亮了虞翻的眼睛。
  虞翻笑了,泪水却夺眶而出。他一动不动,任由泪水沿着脸庞流淌,湿润了胡须,浸湿了衣襟。
  过了许久,月亮浮出了海平面,海面吹起了微风,波光遴粼。凉风习习,吹干了虞翻脸上的泪,也吹开了他的心。他缓缓站了起来,转过身,却发现孙策背着手,静静地站在远处。
  虞翻迟疑了片刻,走上前,拱拱手。“将军。”
  孙策的目光从虞翻的脸上挪开去,看着将圆的明月。“收获颇丰吧?”
  虞翻一声轻叹。“醍醐灌顶,只是眼下还有点乱,不知从何说起。”
  “不急,慢慢想。”孙策走了过来,与虞翻并肩而立。“仲翔,有人说,易者,上日下月,圣人仰观天地,最容易看到的就是日月,阴晴圆缺,周而复始,看起来简单,但里面却蕴藏着真正的道。真正的学问不在那些残篇断简里,而在我们看到的这天地万物里。但愚夫愚妇为生活奔波,就像在草丛里寻找草籽的鸡,他们无法脱离大地,也就看不到大地。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一样,跳出这大地的局限,看到道的真相。”
  虞翻转头看了孙策一眼,习惯性地哼了一声,讥讽的话语涌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沉默半晌。“将军所言虽然离经叛道,却能直窥大道,这是生而知之,非后天所学能致。如果真有圣人,非将军而谁?”
  孙策斜睨着虞翻,撇了撇嘴,又忍不住笑了起来。但他没有反驳虞翻,他的确有点像是生而知之,真要解释给虞翻听,虞翻也未必相信,不如保持一点神秘感,将来有机会再慢慢解释。
  “你虽然不是天而知之的圣人,但你有足够的智慧,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成为圣人。不是有贤者说么,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目标再远,只要你一步步地走,总会越来越近。”
  虞翻习惯性的抬杠。“就像这月亮,也能走近吗?”
  孙策眨眨眼睛。“我不知道能不能,但我可以去试,对吧?”
  虞翻终究还是没忍住,“嗤”了一声。“将军,愚公挖山最后还是靠天神帮忙才将山搬走。仅凭他们一家人,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时候呢。”
  “不管到什么时候,挖一点总会少一点吧?”
  虞翻皱皱眉,欲言又止。
  孙策又说道:“当然了,我也不赞成挖山,如果仅仅是因为出行不方便,可以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但你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办法,在你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还是不要嘲笑愚公为好,解决不了问题,只会站在一旁说风凉话的人最讨厌了。”
  虞翻翻了翻眼皮,又忍不住笑了起来,笑了两声,又是一声轻叹。“我也觉得只会坐而论道的人很讨厌,只是不知道自己也是这种人。现在看来,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贻笑大方。”
  孙策沉吟片刻,伸手拍拍虞翻的肩膀。“你能这么想,总算我没看错人。行了,关于大道的事先放一边,你慢慢去悟。有一些俗事,趁这个机会和你交个底。”
  虞翻精神一振。“请将军直言。”
  “你文武双全,应该能明白欲外强必先内壮的道理,荆州、豫州就是我的拳脚,吴会却是我的脏腑。蔡瑁好利,但见识有限,顾雍稳重,但能力不足,都不足以主持吴会。豫章未平,袁绍又出兵青州,我随时要出征。我需要一个既有见识,又有能力的人为我坐镇吴会。而这个人,非仲翔莫属。”
  虞翻微怔,随即屏住了呼吸,心脏跳得比看到楼船慢慢消失还要快。他知道孙策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这可比牧守一方更重要。他知道孙策会用他,但他没想到孙策会将这样的重任交给他。
  “相比于中原、河北,江东不论人口还是财赋都有所不如,战马更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痼疾,欲想逐鹿中原,我们能倚重的只有这儿。”孙策抬起手指指自己的太阳穴,目光灼灼地看着虞翻。“我想仲翔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虞翻沉吟片刻,郑重地点点头。“唯道是从,以术证道。”
  孙策轻轻捏了捏虞翻的肩头,非常满意。“如果说东南有王者气,那仲翔就是应时而生的江东王佐,堪与张子纲比肩。”
  ……
  盛宪下了车,走进了沈家大门。
  盛氏听到消息,匆匆赶了出来,远远地便躬身行礼。“阿翁,女儿正准备写信回家呢,没想到你就来了,真是事遂人愿。”
  盛宪瞅了女儿一眼,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他知道女儿为什么这么开心,他向孙策低了头,沈直被孙策委以重任,坐镇乌程、富春一带,统兵数千人,已经是一方重将。虽然这也是他的希望,可是想想被孙策逼着写自省文章,他还是觉得很难忍受。之所以离开会稽,就是因为他无颜面对旧日乡党,生怕他们知道那篇文章而耻笑他。
  “伯平可有消息来?他的鸿鹄壮志实现了,最近很开心吧?”
  盛氏抿嘴笑道:“他再开心,也不过是统任一方,立功而已。阿翁却是立言,开一代风气。比起阿翁,他要学的还很多呢。”
  盛宪心中一惊,眉心蹙起,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什么立言,什么开一代风气,你听到什么了?”
  盛氏以为盛宪谦虚,笑着将他请到堂上入座,又派人取来一份文章,摆在盛宪面前。“阿翁的这篇大作如今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家有一纸,就连街头小儿都会吟诵几句,我刚刚正教瑜儿背诵呢。阿翁,阿翁,你……怎么了?”
  盛宪拿着文章,脸色苍白,额头全是细密的汗珠,哑声道:“这篇文章,姑苏……家有一纸?”
  第865章 被出名
  盛宪出了名。
  作为曾经的吴郡太守,沈直的丈人,盛宪在吴郡本来就有名,说是家喻户晓可能有点夸张——毕竟普通老百姓根本没心情关注太守是谁——世家子弟还是都熟悉的,但盛宪这次出名还是因为他的这篇文章。
  不管江东人承认与否,吴会人多少都有点蛮夷之风,不仅好武的人多,而且对重文轻武的习气有排斥心理,奈何内部不和,好武的人往往才学又不如专攻经术的,辩不过对方,又不能动武,时常吃瘪,积了不少怨气。
  这次盛大名士写文章鼓吹文武并重,吴县子弟喜大普奔,恨不得人人手抄一份,偏偏太守府又非常慷慨,搞了很多份到处分发,连抄写的功夫都省了,自然人手一份,就连不识字的文盲都知道故太守盛大名士有这么一篇大作。如果不知道这篇文章,连聊天都被人鄙视。
  盛宪怕会稽人知道这篇文章,这才躲到吴郡来,不曾想自投罗网,姑苏城内外已经沸反盈天。
  盛宪又急又气。得知这些文章是太守府传出来的,盛宪立刻来到太守府,求见蔡瑁。他做过吴郡太守,太守府的掾吏认识他的不少,一看到老上司来了,立刻通报。蔡瑁非常客气,亲自从里面迎了出来,一见面就拱手作揖,笑容灿烂,开了花似的。
  盛宪知道蔡瑁的底细,一点没有和他客气的意思,开门见山的质问蔡瑁为何将他的文章广为散发,搞得人人皆知。蔡瑁很惊讶,不知道盛宪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这是讨逆将军安排的。”
  听说是孙策安排的,盛宪的气势顿时弱了三分。当初被孙策关进槛车的经历记忆犹新,他从心底里有点惧怕孙策这种浑不吝的少年,而且他还知道,郑平、贺纯等人是真的被孙策槛车征送长安了。一想到坐在那粗糙的槛车里跋涉几千里,他就从心底里犯怵。
  见盛宪不说话了,蔡瑁又表功道:“盛君这篇文章写得好,深得将军喜欢,不仅让我将这篇文章在吴郡广为传发,还让我送一些到豫州、荆州去,用不了多久,你这篇文章就不仅是江东人知道,而是天下人都知道了。”
  盛宪听了,眼前直冒金星,腿一软,扑通一声坐在地上。蔡瑁莫名其妙,连忙派人将盛宪送回沈直家。站在门口,看着盛宪的马车远去,蔡瑁感慨不已。
  “一篇文章而已,至于这么激动么。既然他已经得了名,润笔就不给了吧,最近手头还真是蛮紧的。”
  ……
  盛宪在沈家住了几天,一直不敢出门,生怕遇上旧日好友,被他们奚落。女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不肯说,只是生闷气。后来憋不过,才把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盛氏哭笑不得。她一直以为这是父亲自愿做的文章,现在才知道还有这样的经历,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怪谁好像都不对。不过她告诉盛宪,这篇文章在吴郡风评不错,大部分人都喜欢,就算有不同意见,也算不上什么大毛病,只是说盛宪有些迂腐罢了。
  盛宪将信将疑,写了封手札,派人送给高岱,约他见面。高岱是他的故吏,又于他有恩,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得知盛宪来了,高岱很快就赶来了。一见面,就大夸盛宪这篇文章做得好,说理透彻,又结合实际,颇有见地。
  盛宪很意外,向高岱打听了一下情况。高岱说,孙策在吴郡的风评不错,虽然粗鲁少文,但不恃武杀人,对乡党也算客气,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被沈友、沈直、朱桓等人的际遇所鼓舞,都想去投孙策,就像当年江东子弟追随项羽一样,要追随孙策再立新功。盛宪的这篇文章最受他们欢迎。至于他们这些文士,虽然觉得这些少年可笑,却对孙策没什么坏的印象。孙策支持扩大郡学规模,要求对普通百姓子弟进行教化,这都和他们的理念比较接近,只是一直没有得到支持而已。
  “盛公,你知道你这篇文章有一项与众不同之处吗?”
  盛宪心里的紧张去了,心情轻松起来,还多了几分自得,连连催高岱说。
  高岱笑道:“你知道你的文章为什么能传播得这么快吗?”
  盛宪一想,也觉得很奇怪。短短的时间就传播如此之广,的确有些夸张,难道自己的文章真的好到这个程度,纷纷传抄?
  “这是太守府的一项新技术,最适合传写大宗文书,三五十份反倒看不出优势,几百份上千份才叫快。郡学正在编制一本启蒙读本,初步目标是让入学的孩子学会三五百常用字,会一些日常需要的算法,到时候就打算用这技术传写几千、几万份。盛公,有没有兴趣到郡学来做做学问?”
  “我?”盛宪心动了。
  “不瞒你说,陆公知道你来了,特地委托我来请你,还望你不要推辞。你现在名满吴郡,吴会一体,姑苏原本就是吴会中心,孙将军刚刚送消息回来,还要在太湖建木学堂、讲武堂,到时候这里会成为江东的学术胜地,众多同道济济一堂,朝夕切磋,其乐无穷。”
  盛宪很惊讶。“孙将军是会稽太守,为什么会在太湖建木学堂、讲武堂,他不应该常驻山阴吗?”
  高岱笑而不语。虽然和盛宪关系好,涉及到这件事,他还是希望孙策以吴郡为重。他也清楚,孙策毕竟是吴郡人,他与吴郡世家之间没有什么冲突,相处和睦,却在会稽闹出了不少事,郑平、贺纯等人还在路上呢,孙策与会稽世家之间多少有些芥蒂,况且会稽世家与山越宗贼多有勾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他自然不愿意驻在会稽这危险之地。
  这样的好事还是留给吴郡人吧。姑苏才是吴会最重要的核心,岂是区区山阴可以相提并论的。有这样的基础,再加上孙策重利务实的施政理念,要不了多久,吴郡就会像南阳一样成为工坊遍地,学子如潮的繁华兴盛之地。
  看着高岱那副得意的模样,盛宪歪了歪嘴,心中有了主意。
  第866章 换将
  吴郡、会稽常常并称,但两郡毕竟不同,隔海相望,相互之间明争暗斗在所难免,尤其是对世家而言。人因郡而名,郡因人而兴。谁都希望自己的郡望多出人才,谁都希望自己的乡党出人头地,本郡有实力,有名士,自己也会跟着沾光。
  孙策名声是不怎么好,但他有武力,和他对抗没什么好处,盛宪对此有深刻体会。既然不能对抗,那就只能合作,而和孙策合作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吴郡子弟纷纷出仕,吴郡郡学也在扩大规模,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盛宪总不能看着会稽又被吴郡压一头,白白丧失一个发展的机会。
  孙策是会稽太守,而且他说是吴郡人,其实富春离会稽更近,说他是会稽人更合适,所以盛宪总有一种被吴郡人占了便宜的感觉。
  盛宪匆匆离开姑苏,返回山阴,与诸家联络。借鉴虞翻的思路,盛宪先找贺辅。贺家是山阴诸家中比较主动的一个,贺齐因为好武事的原因,和孙策一见便得到重用,贺辅已经和孙策合作了。可是有贺纯的原因在前,贺家和孙策的合作还有限,除了贺齐率部曲追随孙策之外,还没有进一步的动作。